隱藏的邏輯

發稿時間:2011/08/06
隱藏的邏輯
隱藏的邏輯
作者|馬克‧布侃南
譯者|葉偉文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07/06/29

  社會科學實驗發現人類群體行為可以預測,表象複雜的社會行為,背後起因可能很單純,但這些發現尚未達到完成階段,人類也還無法完全掌握群體的社會行為,因而有全球暖化、環境惡化與核武擴散等嚴重問題,《隱藏的邏輯》一書指出,了解群體行為的發生機制和演進法則,以掌握人類群體行為,是當前人類最關鍵的挑戰。

  作者馬克‧布侃南為維吉尼亞大學物理學博士,曾任學術界非常有名的期刊《自然》(Nature)的編輯,讀到很多社會科學的論文,使他對心理學、經濟學的涉獵很深,現居英國,專事科學寫作。在本書中,他舉很多例子說明複雜的社會行為,背後原因可能非常簡單,最主要就是做為社會一份子的人會像原子一樣相互影響。

  例如在高速公路上,無緣無故就塞車,當大家像烏龜一樣一寸一寸爬到前面去時,卻發現既沒有車禍,也沒有施工,突然之間路就暢通了,車速又恢復正常。交通專家把這種現象叫做「幽靈塞車」,原來只要公路上車子夠多,任何一輛車踩剎車慢下來,就會使後面更多的車慢下來,慢下來的車子多了就形成壅塞。

  作者用原子理論來解釋,為什麼有錢人越來越有錢?為什麼即使沒有種族偏見,住宅區還是會自然區分成黑人區、白人區?人為什麼不是理性的計算機,而是精明的賭徒?這些行為與我們狩獵採集的祖先有什麼關係?書中引用的實驗都是經濟學和心理學中的經典,讓大家了解很多奇怪現象的背後一點也不複雜。全書內容發人深省,值得精讀。

文章節錄

《隱藏的邏輯:掌握群眾行為的不敗公式》

像企鵝般思考

  生活在極地的企鵝群,每天都面臨同樣的難題。它們靠冰層底下海水裡的魚兒為生,但是海裡殺機四伏,因此企鵝都很小心,在沒有確定安全之前,盡量不下水。這使事情變得有點麻煩;如果水下有隻殺人鯨,站在冰上的企鵝是沒辦法知道的。唯一的辦法是跳進水裡試試看,或耐心等待別的冒失鬼等得不耐煩了,率先跳入海裡。因此每天早上,企鵝群都在玩一種類似「殺人鯨輪盤」的等待遊戲。它們等待好幾個小時,直到最後有些企鵝忍不住,鋌而走險跳入海裡,跟著大家都會紛紛下水。全體企鵝不是飽餐一頓,就是成為掠食者的美食。(有些企鵝在設法打開僵局時,偶爾還會相當不客氣地推擠一下同伴。)

  我們通常覺得是自己在做決定,但我們事實上有點像企鵝——缺乏資訊的時候,我們會觀察別人,盡量蒐集片段的資料。在一個陌生的地方找餐館吃飯,我們常會選一家高朋滿座的餐館,而不會進一家空蕩蕩的,我們認為客人這麼多一定有它的道理;銀行想開個分行,一定會開在已經有很多銀行設分行的地區。商業分析師都知道,小公司常會抄襲大公司的措施;如果一個像「英特爾」這樣的領導公司,投資某項全新的晶片製造技術,很多公司都會跟進,他們會猜想,擁有這麼多資源的英特爾,一定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模仿可以是個正當的策略,對個體和團體都有幫助。它是一種「社會學習」,透過和其他人的互動來學習,而不是單獨學習;這使我們在很多情況下,變得比自己獨力應付狀況時更聰明些。

  在二○○二年十月,華盛頓特區出現一位行蹤飄忽的槍手,毫無預警地到處開槍殺人。警察接到的通報裡,有兩次有人提到在兇案現場附近,看見一輛可疑的白色小貨車,於是他們到處設下路障,攔查顏色相符的廂型車和小貨車,報紙、廣播電台和電視台也都一再重述這則小貨車的消息,不久之後,人人都「知道」兇手開著什麼樣子的汽車。事情就這樣過了兩週,兇手一直逍遙法外。

  但是不久,警察偶然間得到另外一條線索,查出一輛藍色雪佛蘭Caprice轎車的車牌,登記的車主就在嫌疑犯名單上。令人驚訝而有點難堪的是,他們發現好幾次在命案現場附近,這輛藍色轎車就在警車旁沒多遠,但因為它不是白色小貨車,每次都輕易地離開。在公布這輛可疑的藍色轎車消息之後的幾小時內,就有機警的民眾通報,結果警方在馬里蘭州高速公路旁的休息站,逮捕到四十一歲的穆罕默德(John Allen Muhammad)和十七歲的馬爾沃(John Lee Malvo)。

  問題很明顯。模仿並不會產生任何新資訊,它只是擴大了一點點舊資訊可以帶來的效果,不管資訊是真是假。1995年,有兩位管理理論書籍的作者,崔西(M. Treacy)和魏斯瑪(F. Wiersema),出版了一本書《市場領導者的鐵律》,他們到書店裡(尤其是那些會影響《紐約時報》暢銷排行榜的書店),自掏腰包買了五萬本自己的書。其實這本書的書評只是泛泛而已,但卻馬上進入排行榜,之後還吸引了足夠的買氣,使它留在排行榜上一段時間。

  這些例子說明了,人只要受到另一個人影響,就有可能產生意外的發展。我們可能是遵循一種社會本能,是在盲目地模仿,也可能是策略性地模仿,因為認為別人知道得比我們多

  然而,不管模仿的起源是什麼,很重要的一件事是,在人類社會的因果之間,很難找到關連,因為少數幾人的行動很快就會傳遞到很多人的世界裡去。這就是為何社會科學難以跨越「敘事」,去進一步找出事件更深層、「類似法則」的解釋的原因之一。(本文摘自第5章)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