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的革命

發稿時間:2012/04/14
學習的革命
學習的革命
作者|佐藤學
譯者|黃郁倫、鍾啟泉
出版社|天下雜誌
出版日期|2012/04/03

  台灣家長熱衷的能力分班,在日本教育大師、東京大學教授佐藤學的教育觀點中,並不是因材施教的教育好方法,他把過去十幾年推動教育改革從失敗到成功的經驗與心得寫成《學習的革命:從教室出發的改革》一書,強調教育改革的核心概念是「學習共同體」,而且一定要進到教室裡面執行,才可能達到徹底的改革。

  佐藤學看到日本教育出現許多問題,包括調查顯示孩子學習動機隨年齡增長不斷減退,國際教育大調查(PISA)的日本孩子學習績效也大落後,他認為教師針對一個又一個孩子的教學形式,老師主動,孩子被動,使得孩子無法參與投入,因而主張孩子必須透過多元形式的參與,並在一個小團體裡不斷互動,才是介於主動、被動間最有效的學習方法,進到教室發揮小團體功能即是最佳模式。

  書中敘述佐藤學十幾年來推動前述學習革命模式碰到的很多困難,強調不是只靠教育理念就會有成效,只從課本教材改革也沒多大意義,而是需要有更多學校與家長共同參與支持,才會有效果。例如教室開放的教學觀摩,人們隨時可以進到教室分享教師如何教學,有些老師會恐慌,但如果有教學訣竅,則與人分享是享受。

  佐藤學一點一滴地耐心尋求學校與各界協助,從最初許多學校失敗,至今已有超過三千所、大約十分之一的學校引進實施「學習共同體」教學法,幫助孩子找回學習的樂趣,亞洲國家如韓國、新加坡、中國、印尼也紛紛前往日本觀摩並參考實施,也有成功案例。台灣正為教育改革找尋新出路,並即將實施十二年國教,這本書的學習革命觀念正好提供國人一個思考的新方向。

文章節錄

《學習的革命:從教室出發的改革》

不可思議的「協同學習」

學習的風景

  幾年前,我造訪神奈川縣川崎市的南菅中學。當時,校長馬場英顯正致力於推行創建「學習共同體」的學校改革。在觀察一年級的英語課時,我看到了「協同學習」精髓的場景。

  在課堂裡有一個寡言木訥的男生高志(匿名)。高志唯一的朋友是坐在一起的正人。那堂課中,年輕的教師為了挑戰小組的學習方式,將全班分組,每組為男女混合的四人小組,於是老師牽著高志的手,拉他到別組。高志向正人傳遞委屈的眼神,兩個人在不同的小組,這也無可奈何。這位教師或許有意讓他們分開,不過,以現場的觀察而言,這一個安排是不露痕跡的。無論是高志極度焦慮的表情,還是他向正人求救的眼神,這位教師似乎都刻意忽略。

  高志所在的四人小組中有三個女生,只有高志一個男生。在這三個女生當中,幸子是班上英語成績最差的。她在第三學期快結束時,連人稱名詞、be動詞也搞不清楚。此時她就坐在高志旁邊,準備代替正人來關照高志。

  這堂課是「現在進行式」的問答對話練習。教師拿出一張運動員的照片,要求學生看了之後,一個人發問:「What is he (she) doing?」另一個人回答:「He(She) is playing tennis(或其他).」幸子試著跟高志展開對話練習,但關鍵詞一竅不通,於是反覆向同組的由美和雅惠詢問:「老師剛剛說什麼?」「那不是柔道選手小柔的照片嗎?柔道,英語怎麼說?」「老師說的 playing 是什麼意思?」「he,是什麼意思?男人嗎?那女人的英文怎麼說?」「 they,是什麼意思?they 的後面為什麼不是接 is?」幸子要是不問問題,就沒辦法與高志做對話練習。

  看到幸子慌張的姿態,高志僵硬的表情裡露出一絲微笑。高志雖然沉默寡言,但英語成績非常優秀。看到為了幫助自己而拚命問問題的幸子,或許是感到溫暖愉快,笑容悄悄爬上高志的臉龐。因此,在看了乒乓球選手小愛的照片之後,幸子毅然地詢問高志:「What is she doing?」高志終於可以輕聲細語地回答:「She is playing table tennis.」

弱者的互相扶持

  高志輕聲細語回應幸子的情形,無論是上課的老師或觀摩聽課的老師都沒有察覺,卻正巧被我發現。儘管在許多課堂觀察的經驗中,常常會碰到戲劇性的場面,然而如此動人的場面卻是不可多得。我確實看到了面對高志輕聲細語的回應,幸子笑容可掬地回答的情景。因為如此,幸子愈來愈投入練習,為了挑戰下一個活動,幸子接二連三地向由美和雅惠發問:「嘿,老師現在說的『疑問詞』,疑問詞是什麼?」「嘿,『what』是什麼意思?」「還有哪些疑問詞?」「那麼多,說一遍記不起來呢!」

  面對幸子學習的姿態,高志滿面笑容。「喂,高志!你稍微等我一下。我還沒有完全弄明白,我先把明白的部分歸納一下記下來,等我一下下喔。」說完,幸子在空白的筆記本的頁面上寫下「I am, You are, He is, She is, We are, You are, They are」,然後問高志:「喂、喂,這些都對嗎?」高志點點頭,大聲地「嗯」了一聲。得到確認的幸子接著又在第二頁上用平假名寫上「ぎもんし」。又問:「喂,由美,『ぎもんし』的漢字怎麼寫?」然後,把「ぎもんし」改寫成了漢字,「疑問詞」。最後,幸子在三個漢字下面寫上「what、where、when、who、 how」,一邊寫出其含意,一邊嘴裡低語:「哇,這些都是新學到的呢!」

  我看到了奇蹟。幸子在這堂英語課之前,不,甚至在小組學習開始之前,是一個英文成績不好的學生。不僅不懂這堂課的主題「現在進行式」,甚至連代名詞、代名詞與 be 動詞之間的關係,還有疑問詞,完全不懂。然而這樣的幸子,現在居然能夠在一堂課的時間理解所有內容,還能夠歸納起來,記在自己的筆記本上。在課堂觀察的經驗中,我儘管會碰到一些原本低學力的學生突然為之一變的面貌,但是像幸子這樣戲劇性的變化,是絕無僅有的。這是領悟「協同學習」之精髓的絕妙情景,而這樣戲劇般的情景也將持續在教室中發酵。

互惠學習

  把代名詞、 be 動詞與疑問詞歸納起來寫在筆記本上的幸子,向高志說:「謝謝你等我,我們開始吧!」她一隻手拿著筆記本,在每句練習中用「現在進行式」的疑問詞造句,並念出自己的造句詢問高志。高志對於幸子跳躍的學習驚歎不已。每當幸子造句、向高志問話的時候,他就會「嗯,嗯」地頻頻點頭,似乎努力地在告訴她:「這句造句沒問題。」或許是這個緣故吧,高志的輕聲細語,不僅是幸子,即使在幾公尺遠聽課的我,也聽得清清楚楚。

  面對幸子與高志相互學習的姿態,誰會以為高志是一個緘默不語,多年來從不開口的學生呢?又有誰會知道幸子是一個英語程度極差,就在三十分鐘之前,連代名詞和be動詞都不懂的學生呢?面對這個可以說是連續奇蹟事件,我驚歎不已。

  我發現,眼前發生的高志和幸子相互學習的事蹟,並非堅強實力的串連,而是微弱力量的互助,更令我感動及深思。因此,許多人稱「協同學習」為「互惠學習」(reciprocal learning)。確實,高志和幸子之間所發生的奇蹟,可說是建立在「互惠關係」上。

  幸子之所以這麼努力想要理解英語,是因為她期待自己能夠幫助一向沉默寡言的高志;高志之所以耐心回應幸子的問題,是因為他想回報幸子對自己的一番好意。不僅如此,高志如此真誠地回應幸子的問話,是因為看到英文不好的幸子,為了幫助自己而努力學習的態度,期望自己也能夠全力為幸子加油打氣,就是這種誠意交換的「互惠關係」,造就了這兩個人的「協同學習」。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