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對視覺

發稿時間:2012/05/26
絕對視覺
絕對視覺
作者|露西安.勞勃茲、蕾貝嘉.萊特
譯者|楊惠君
出版社|馬可孛羅
出版日期|2012/05/08

  人們平常看到的建築、海報、廣告等已是設計成品,大家通常沒機會了解背後的設計過程,《絕對視覺:11位頂尖平面設計師的創意私日誌》一書作者露西安‧勞勃茲、蕾貝嘉‧萊特應邀編寫如何做平面設計的工具書,於是專訪多位優秀的平面設計師,聽取他們的想法、觀察他們工作的方式,再彙整成這本書。

  書中透過專家現身說法,以許多案例呈現平面設計背後的過程,包括設計師如何發想創意與做選擇,圖像的運用,版面的安排,一直到印刷材料的挑選。這些案例涵蓋的範圍也很廣,從一般書籍雜誌、徽章、食品包裝到交通路牌的設計,讓大家看到人們的生活中,處處可見設計師的成品。

  翻閱此書後,讀者不難感覺到,只要設計師多用點心,我們生活中就會多一點美感。例如文具、合約書設計,平常所見都千篇一律,只要加些變化,就能帶來截然不同的視覺感受。其次,設計也決定一個城市的風格,初到一個陌生城市,從機場的廣告看板到街道路牌的字形與顏色,所感覺的城市風格處處都與設計有關。

  此書還收錄對設計者很實用的建議。交稿期限的壓力與如何在有限預算下完成作品,都是設計實務上會遭遇的難題。作者認為好的設計者都能成功掌握預算與期限,因為他們理解慢工不一定出細活與絕對不會有無限的預算供設計者運用。受訪的設計師們就展現在各種限制之下的企圖心、基本功與勇氣,對於平面設計的入門者來說,是可以學習到很多設計訣竅的他山之石。

文章節錄

《絕對視覺:11位頂尖平面設計師的創意私日誌》

Wallpaper*

雜誌

麥里昂.普利查德 Meirion Pritchard

  我們著手寫這本書時,有一個目標是囊括真正令我們好奇的設計。月刊雜誌的設計就是一例。在如此快速轉換的環境裡,怎樣才可能維持設計、製作,當然還有內容的高標準?在設計、行銷和時間的嚴格限制下,創意到底還剩下多少?又會出現怎樣的創意過程?

  《Wallpaper*》雜誌於1996年由加拿大記者泰勒.布魯爾(Tyler Brûlé)在倫敦創刊,發行還不到一年,已經被譽為一份界定時代精神的出版品,在全球設計和奢華現代生活方面,也是舉足輕重的風潮開創者。這本雜誌頌揚時尚、建築、藝術、旅遊、科技和設計的各個層面,是一本毫無忌憚的豪華出版品,以自己擁有當代風尚聖經地位為傲。

  1997年,布魯爾把《Wallpaper*》賣給全球最大媒體集團時代華納。2007年,雜誌的前創意總監東尼.錢伯斯(Tony Chambers)被任命為總編輯。2008年,《Wallpaper*》從一年十期改為十二期。

  麥里昂.普利查德(Meirion Pritchard,1978年生)在2003年加入《Wallpaper*》,目前擔任藝術總監一職,和總編輯共同負責敲定每一期的創意方向、設計與製作。因此,我們很想知道,這本雜誌的創意過程是什麼?每一期雜誌又是如何產生的?

  客戶可能不會意識到,他們在選擇設計師的時候,常常也同時選擇了一種設計哲學。不過以《Wallpaper*》的情況來說,它的讀者具有設計素養,很清楚自己要找什麼。他們想獲得視覺上的驚喜和刺激,也想知道當前的時尚和潮流。他們很可能知道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的區別,對於一種設計哲學可能在哪裡匯入下一種設計哲學,也有廣泛的理解。那麼,《Wallpaper*》藝術總監麥里昂.普利查德如何看待這一切?他是否堅決顯示自己忠於某種設計信仰?他的設計取向有哪些特質?又從哪裡得到靈感?

通俗雜誌

  麥里昂在紅杉出版社(Redwood Publishing)開始學習編輯設計,第一次把作品拿給當時還在《GQ》雜誌工作的《Wallpaper*》現任總編輯東尼.錢伯斯看。後來他們在一場派對不期而遇,東尼提議麥里昂到《Wallpaper*》來看看他,這時候他已經是創意總監了。經過好幾次「相當非正式的」會面,他請麥里昂擔任設計師,到了2007年,麥里昂被任命為藝術總監。他告訴我們,在《Wallpaper*》工作的一大優點,是他有機會做平面設計;這本雜誌不但網羅設計類題材,而且每一期都需要各種平面設計的技巧和應用,包括品牌塑造、活動,還要跟負責製作特刊、廣告和活動的訂製部門(bespoke department)合作。從內容到設計、製作,這本雜誌「以細節為重點」,在這方面,並非所有雜誌都旗鼓相當,他太清楚了。

美麗建築物

  麥里昂出身教師家庭,他認為藝術「可以帶來好的改變」,一開始本來想當建築師。在威爾斯西部一家建築事務所獲得有限的工作經驗之後,他承認擔任建築師所需要的長期訓練讓他興趣全消,從而把注意力轉移到平面設計。在《Wallpaper*》任職,讓他得以放縱自己對建築的熱愛,也擴展了他對全球偉大當代建築的知識和第一手體驗。

不只是大構想

  2001年,麥里昂從他攻讀平面設計的金斯頓大學(Kingston University)畢業。身為設計師,他熱愛提出大構想,但同時也重視字體設計的技藝、排版和平面設計更細膩的地方,他心目中的理想工作,要以這些技巧作為不可或缺的溝通工具。擔任《Wallpaper*》的藝術總監,他不但要監督雜誌設計的所有層面,還要參與特別企畫、活動及展覽的概念發展與品牌塑造。

來自山谷的男孩

  從他的名字和依然明顯的口音,就知道麥里昂是威爾斯人。雖然獨特的名字在這一行可能有用,談及他收到的電子郵件把收件人寫成普利查德「女士」時,他忍不住翻翻白眼。他在威爾斯出生、長大,直到進藝術學院就讀才離開,現在他住在(或許不令人意外)薛迪奇區(Shoreditch),是倫敦最時尚並以設計為核心的區域。他騎腳踏車過河到一棟宏偉的新大樓上班,這裡是所有IPC媒體集團出版品的基地。對這樣一本領導潮流的雜誌而言,這個共同的環境有些古怪,而且就像他說的,在這裡上班最大的優點是有景觀可看。從他的辦公桌可以直接看到泰德現代美術館的會員交誼廳,再過去還能看到聖保羅大教堂的圓頂、巴比肯大廈和更遠的西堤區(City)。

人、地與非公開展示

  「我們目前爭取到一些相當出色的藝術家,」麥里昂自豪地談到他在前一年委託的頂尖當代藝術家、攝影師和設計師。身為藝術總監,管理和建立人脈是工作上重要的一環。他經常和其他人互動,包括藝術界、設計界和時尚界呼風喚雨的人物。只要交稿期限允許,他非常享受工作所帶來的社交生活,以及受邀參加的一連串非公開展示、產品發表會和博覽會。為了熟悉人、事、物的最新脈動,他的生活忙亂,經常要出門遠行。在這一期雜誌的製作期間,他已經飛了米蘭兩趟,還到耶爾(Hyères)出席一場攝影和時尚展覽會。

週四踢足球

  在前幾回會面時,麥里昂有一次很懊惱當晚因為超過交稿期限而不能踢足球。在倫敦許多男性設計師的社交網絡中,足球是一件大事,他每星期都在東區的人工草皮上踢足球,在這兒遇過客戶、同事和競爭對手。他發現運動很容易讓所有人一律平等,幫助他發洩怒氣,也提供一種輕鬆的社交語言和情境來鞏固工作關係,甚至委託工作。

  麥里昂解釋說,和挪威攝影師桑德斯堡(Sølve Sundsbø)踢過足球之後,他比較容易開口請對方拍攝有關挪威歌劇院的報導,就出現在本書收錄的這一期雜誌。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