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思慢想

發稿時間:2012/11/24
快思慢想
快思慢想
作者|康納曼
譯者|洪蘭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12/10/31

  心理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康納曼畢生傑作,這本書將為人類思想開啟一個全新的世界,並將徹底改變我們對思考的想法。何時需要依靠直覺?何時需要召喚理性?直覺是快思的系統,理性是慢思的系統,閱讀這本書就像是一趟心智突破之旅,為我們解說思考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文章節錄

  悔恨是一個情緒,同時也是我們加諸給自己的一個懲罰。恐懼悔恨是很多人在做決定時的一個影響因素(「不要做,你會後悔的」是一個常見的警告),而這悔恨的經驗是每個人很熟悉的。兩個荷蘭心理學家曾經仔細地研究過悔恨的情緒狀態,他們說悔恨是伴隨著「早知道」的感覺,心往下沉,覺得自己犯了一個錯,沒有抓住機會讓它流失了,恨不得踢自己一下來改正這個錯誤,很想重頭來過,想得到第二個機會。強烈的悔恨是當你想像你可以怎麼做卻沒有這樣做,或你做的是你覺得不應該做的感覺。

  悔恨是被真實的另一個可能性所引起的非事實情緒。每一次飛機失事,就有很多故事說某人不應該搭上這班死亡飛機──他們在最後一分鐘拿到了機位、他們從別的航空公司轉過來搭、他們本來應該早一天走的,因故延了一天。這些故事的共同點就是他們都有一個不尋常的事件,不尋常的事件比尋常的事件容易在想像中復原,重來一次。聯結記憶中的表徵是正常世界的表徵,一個不正常的事件會吸引我們的注意力,它同時也會活化這個念頭─在同樣的情況下,它如果是正常的話會怎麼樣。

  要了解悔恨和正常的關係,請看下面這個情境:

  布朗先生幾乎從來不載搭便車的人,昨天他讓一個人搭便車,結果就被搶了。

  史密斯先生常常順道載搭便車的人一程,昨天他讓一個人搭他的便車,結果被搶了。

  你認為這兩個人誰會比較悔恨?

  這結果不令人驚訝:88%的人認為是布朗先生,12%的人認為是史密斯先生。

  悔恨跟被怪罪不同,另一批受試者看到的是同樣故事、不同的問題:

  誰最應該被別人批評?

  結果布朗先生23%,史密斯先生77%。

  悔恨和怪罪都是由跟常模比較而起,但是兩個相關的常模並不相同。布朗先生和史密斯先生所經驗到的情緒是來自他們平常對搭便車者的態度。對布朗先生來說,搭便車是一個不尋常的事件,所以大部分的人會預期他會有比較強的悔恨。然而,一個去做判斷的觀察者就會去比較這兩個人的行為與一般合理行為的常模,他們比較可能會去責怪史密斯先生,習慣性地冒這個不合理的風險。我們很想說史密斯先生罪有應得,而布朗先生運氣不好。但是布朗先生比較會去踢他自己,因為在這件事上他做了一個自己本來不會做的事。

  決策者知道他們比不做決定者更容易悔恨,預期這個痛苦的情緒在許多決策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下面這個例子讓你看到關於悔恨的直覺是非常的一致。

保羅擁有A公司的股票,在過去一年裡,他常想把它換成B公司股票,但是他後來決定不要。他現在發現假如當初換到B公司股票的話,會現賺1,200元。

  喬治擁有B公司股票,在過去一年裡,他把它換成A公司股票,他現在發現,假如他不換的話,他現在就有1,200元。

  誰會比較後悔?

  這結果也是非常清楚:8%的人說保羅,92%的人說喬治。

  這很奇怪,因為這兩個投資者的情況在客觀上是相同的,他們兩個人都有A公司的股票,兩個人都是假如換成B會比較好,賺得的錢也一樣多。唯一不同是喬治是因為他去做了才到今天這個樣子,而保羅是沒有去做才到今天這個樣子。這小小的例子說明了一個大大的故事,人對行動所產生結果的情緒反應大於不行動所產生結果的情緒反應。這在賭局的情形下也是如此,人對賭了且贏了的快樂會強過抑制自己不去賭而保留了同樣錢的快樂。這個不對稱性在損失上也是一樣,它也應用到悔恨和怪罪上。這個重點不是在做或不做,而是在預先設定的選項(default option)和偏離預設選項的行為之間的差別。當你偏離預先設定的行為時,你可以很容易想像常模─而且如果預先設定的行為是跟不好的結果聯結在一起,這兩個之間的差異就可能是痛苦情緒的來源。例如預先設定的行為是不去賣某個股票,及預先設定的行為是在早上遇見你的同事時打招呼。賣股票和沒有跟你同事打招呼兩者都是偏離預先設定的行為,都是悔恨和怪罪的候選人。

  在一個顯示預先設定行為有多麼強有力的實驗中,受試者玩電腦中的21點(blackjack),有的受試者被電腦問:「你還要不要加一張?」其他的受試者被電腦問:「你要不要停手?」不管問題是什麼,假如結果是不好的(超過21點),你說「要」比你說「不要」的悔恨程度更高。這個問題顯然建立了一個預先設定的反應:「我沒有很強的意願要這樣做」,是跟預先設定的行為不同才造成悔恨。另一個情境是行動才是預先設定的行為:有一個球隊在最後一場比賽中,輸得很慘,教練本來被預期去換人或換策略,如果他沒有這樣做,這會產生悔恨和怪罪。

  悔恨風險有不對稱性,它比較偏向保守常規的行為和風險規避的選擇。這個偏見在許多情境可看到。那些被提醒可能會因為他們選擇結果而感到悔恨的消費者顯現出對保守選項的偏好,傾向購買有品牌的東西,而非一般沒商標的商品。在年度快要終了時,基金經理人的行為也顯現出預期評估的效應:他們會把顧客帳戶中一些非傳統投資會選擇的股票和有問題的股票清除掉。它甚至影響生或死的決定,想像醫生在診治一個病入膏肓的病人,有一個治療法是正常一般的療程,另一個是特別的、不尋常的。這個醫生有理由去相信非傳統的治療對病人可能有利,會增加病人的機會,但是他沒有把握。開出這個不尋常治療法的醫生會面對一個巨大的悔恨、怪罪,甚至訴訟的風險。後見之明來看,醫生比較容易去想像一個正常的選擇,不正常的選擇比較容易被取消。沒錯,如果成功,好結果會增加醫生的名聲,但是可能的好處比起可能的壞處小太多了,因為成功一般來說是正常的結果,而失敗不是,所以這醫生不會去試不尋常的治療方式。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