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e Design:i設計魅力全解剖1997-2011

發稿時間:2012/12/01
Apple Design:i設計魅力全解剖1997-2011
Apple Design:i設計魅力全解剖1997-2011
作者|莎賓.舒爾茲等 編著、湯馬士.華格納等 撰文
譯者|林希展、沈耿立、趙慧芬
出版社|漫遊者文化
出版日期|2012/11/08

  當蘋果躍上股王寶座,成為這個時代最偉大的創新企業,樹立消費性電子產業追隨的設計風格典範,在紅點設計價值排行上高踞榜首,改寫電子產品設計史,影響現代生活的消費與娛樂文化。德國漢堡藝術與工藝美術博物館首次以博物館的視野,檢視蘋果這家科技公司的設計產品演進,探討蘋果設計的內涵與價值。

文章節錄

風格3C:創造歷史的電子產品設計

  許多人並不明白,蘋果在做的不只是關於電腦,而是設計產品、設計行銷方式以及定位。——蘋果前執行長約翰.史卡利(John Sculley)

  蘋果從未開發出全新的電子產品,不論是電腦、MP3播放器或是手機,都不是他們發明的。然而,這家公司生產出來的這些裝置,卻被公認是這個時代最偉大的創新,最主要的原因,可以從他們的產品設計來解釋。

  iPod是個絕佳的例子。第一台MP3播放器是在1998年問世,三年後,蘋果公司才推出iPod,這是蘋果首次擴張產品版圖,將可攜式音樂播放裝置納入產品線。

  「你不見得要當第一。但如果你能提出更好的解決方案,那就夠了。」軟體公司SAP創辦人之哈索.普拉特納(Hasso Plattner)曾這麼說過。除了蘋果之外,這句話很難套用在其他公司上。iPod在2001年的上市是個絕佳的例子:以獨特的產品造型語彙,和當時其他的MP3播放器形成了顯著的差異,在全世界造成很大的騷動,銷售也極為成功。透過iPod,蘋果向世人展示了好的產品設計,能帶來潛在的經濟成功,重新定義了消費性電子產品的設計標準。許多製造商深受影響,自此不但大為看重產品設計,也經常以iPod為創意的參考。如今,白色耳機成了基本的產品元素,常見的旋轉滾輪也是源自iPod的點按式轉盤。蘋果的產品,最令人興奮、充滿意義的設計成了整個消費性電子產業追隨的設計風格典範。這個策略,在所有蘋果的產品上都能觀察到:新產品的技術規格很少是其他製造商不具備的,然而在設計上,蘋果的每一款產品都顯著地超越了其他公司。

  1997年,隨著布魯納離開、賈伯斯回任執行長,艾夫終於被拔升為工業設計資深副總裁,他承諾要為未來提出一款全新的設計概念,將是「蘋果有史以來」。

  1998年,第一代iMac──艾夫領軍設計部門的初試啼聲之作──以其獨特、創新的設計吸引了世人的目光,並且成為第一個因為設計而大賣的產品。「它看起來就像是來自另一個星球,」賈伯斯在iMac首次亮相時如此描述,「而且是一個好星球,一個住著更好的設計師的星球。」自此之後,設計成了蘋果的經濟要素,是讓蘋果在消費性電子產業脫穎而出的獨特賣點(unique selling point)。同時,大約有一百個新的設計方案被創造,自2000年開始,蘋果的產品開始以統合的設計法則為特色,並一致地遵循同一種設計語彙,這些產品的高認知價值,得歸功於造型的一致性,而這樣的造型又是以機能式設計和使用創新材質為特色。

  光是令人驚豔的設計語彙,加上對設計法則的聚焦這兩點,就足以構成充份理由來舉辦一個以蘋果為主題的展覽。因此,德國漢堡藝術與工藝美術博物館所舉辦的這場展覽,就是針對1998年喬納森.艾夫接管設計部門後所開發的蘋果產品,做了深入探索。艾夫和他團隊設計的所有產品,首次被集結起來,並且整理在本書中。

  要就蘋果的設計舉辦一個展覽,絕不是件簡單的工作。在《風格3C:創造歷史的電子產品設計》(Stylectrical: On Electro-Design that Makes History)展覽中,就針對這些問題做了探討。整個展覽是由蘋果的產品開發史做為主軸貫穿,再針對每個開發階段所衍生的設計相關問題進行細部呈現。

  在90年代初,最主要的趨勢是透明塑膠的使用,以Authentics、Alessi、Tupperware等公司為代表,Tupperward更是讓人直接聯想到創新設計。在此之前,透明塑膠也被拿來生產電子裝置,例如任天堂的Game Boy和Swatch的電話。在漢堡藝術與工藝美術博物館為蘋果產品展覽特別製作的一系列影片中,有一段訪問了燈光設計師托比亞斯.格勞(Tobias Grau),以他所設計的Soon lamps為例,談到上個世紀末大量運用的透光塑膠。根據他的說法,他當時是想要設計一盞「看起來非常時尚的燈,而透明塑膠材質似乎特別適合。」蘋果率先將這種材質用在電腦上。由於iMac和iBook非常成功,其他電子產品製造商在接下來幾年也紛紛跟進,生產了許多運用透明塑膠的產品。

  有趣的是,喬納森.艾夫從此時開始建立的一致性造型語彙,可能可以自其中找出比艾斯林格時期更早的設計根源,而且是蘋果設計團隊有意識到的,百靈(Braun)、Wega、Brionvega、Olivetty、Bang & Olufsen或萊卡(Leica),都是電子產品設計史上的優異例子。我們也很快察覺到,這裡所觀察到的設計策略,也扣連到簡約(simplicity)、簡化(reduction)、功能性(functionality)這三個法則。尤其是百靈,它的產品讓人聯想到「好造型」的法則,因此也讓人聯想到戰後德國的烏爾姆造型學院(Hochschule für Gestaltung Ulm)。班傑明(Benjamin)和胡斯.古格洛特(Guus Gugelot)在訪談中,談到他們的父親和祖父漢斯.古格洛特(Hans Gugelot)如何推動百靈的產品設計。這些議題在網路上可以找到許多不同角度的討論,但卻是首次以展覽的型式呈現,也是首次以學術角度探討並集結成書。

  蘋果設計的核心,是針對所有產品線進行策略性的造型一致化。以MacBook或Mac mini為例,這兩款產品長時間各自維持相似的造型,技術規格持續地提升,但外觀只做些許更動。進一步比較各產品線,也會明顯觀察出蘋果品牌在造型語彙的一致性,例如iPhone 3GS、iPod touch、以及iPad都有著相似的造型。造型的一致性,帶來的是高辨識度、讓人覺得可靠、有一定程度的品質保證,而這正是蘋果的聯想。在這方面,很明顯所有蘋果的產品都被認為對使用者特別友善,他們的設計持續符合容易使用和操作的需求。使用者友善的創新法則,最終影響了我們的日常生活,因為它結構性地影響了我們如何聽音樂、看報紙、管理資訊以及管理生活,因此展覽中以iPod的點按式選盤與iPhone的觸控螢幕來討論這個現象。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