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的故事

發稿時間:2013/02/02
甲骨文的故事
甲骨文的故事
作者|董作賓、董敏
出版社|商周
出版日期|2012/12/13

近代出土的甲骨文,經考古大師董作賓考證為三千六百餘年的古老漢字,記載的商朝文化是高度成熟的古文明象徵。本書以考古學術成果為基礎,加以通俗化的解讀,幫助大家發現淹沒在數千年歷史長河中的遠古,並找到現在和過去的聯結性。讀者將發現,愈是認識甲骨文,愈可以看見在歷史推進中被抹去的祕密和線索。

文章節錄

皇帝可以沒有頭的嗎?──「王」字的演化  在前清時代,有這樣一個故事。  某年,某省舉行鄉試,各縣的秀才,都紛紛進省趕考。到了八月初八秋闈入場,主考官出了第一個題目,按號發下,大家各自坐在號桌,搖頭晃腦大做其八股文章。這一次的題目,是:「維民所止」。  題目本來是正大光明的,是大學裡面引詩經玄鳥篇的句子,原文是「邦幾千里,維民所止。」大意說「許多的老百姓,都安居樂業,各得其所,住在皇帝的邦畿之內。」那知道這位主考官,就因為出了這個題目斷送了一條性命。  這時的皇帝,是康熙的第四子胤禎年號雍正。生性異常殘忍。恰巧那主考有一個仇人官居御史,於是就借題發揮,參了他一本說:「啟奏我主,現有某省主考官某人大逆不道,在鄉試中竟敢公然出題,蓄意謀反。」  雍正聽了大吃一驚,忙問:「究竟出何題目是何意思,快快奏來。」  御史接著說道:「他出的題目是『維民所止』。這題目首尾兩字,很像當今我主的年號,卻又不完全,用意極壞,臣不敢往下再講,我主明察,一想便知。」  雍正沉吟了片刻,勃然大怒道:「哦!原來暗涵『雍』、『正』二字,卻又都是無頭,竟敢罵俺雍正是沒有頭的,真是大膽。皇帝是可以沒有頭的嗎?好,我先叫你自己沒有頭!」於是一道聖旨下去殺掉了這位主考官。  「皇帝是可以沒有頭的嗎?」在三千多年以前,一位殷朝的聖君,也曾經這樣想過。  再早,我們是不能確切知道的。且從殷代說起。殷代,自盤庚遷都以後,到了祖庚時代,三世、五王,都有文獻可考。那時代代表皇帝的「王」字都是這樣寫作。  

 真正像我的朋友徐中舒先生所解釋:是像一個人端拱而坐,南面稱王的樣子。據徐先生的解說,王字同皇帝是一樣的寫法,不過皇字是戴了冕的王,微有不同。古來以正面端坐,代表這些貴族階級。這個人,正是端拱而坐的貴族階級,也可以說是王字的原始形象。從這個解說發表之後,我們才知道王皇士都是象形文字。  殷代的皇帝,祖甲要算得一個英明的聖君。他是武丁皇帝的幼子,祖庚皇帝的兄弟,當他登基的那一天,就首先召集史臣們,開了一次御前會議。在會議日程中,自然有許多改革前朝禮制的要案,但是議案的第一件,卻是祖甲皇帝所交議的──改良「王」字的寫法案。  他先以口頭的說明:「朕有一件心上不快之事,今天要和大家共同討論一下。在數年以前,我就嫌史官們寫王字太不雅觀,曾向先王建議,王字不應該這樣寫。應該再加一畫,以表高高在上,一國元首之意。豈奈先王因為約定俗成的關係,不肯驟改。大家試想,代表皇帝的字,焉有不寫腦袋之理,難道說皇帝是可以沒有頭的嗎?自今以往,寫王字要寫作王形,以示朕革新庶政,先從自身做起之意。大家以為如何?」  眾位史官,連稱遵命,並且讚美祖甲皇帝的見解極是。這第一案自然是眾無異議,全體一致通過了。所以,從祖甲皇帝的元年起,以至於廩辛、康丁兩世,都是寫王字作的。  在後來武乙和文丁的時代,寫王字分為兩派,甲派復古的,仍寫武丁式沒頭的王字;乙派是維新的,卻寫祖甲式有頭的王。雖然兩派曾經過多次辯論,結果是相持不下,各行其是。武乙和文丁這兩位皇帝,卻是馬馬虎虎,不甚注意這件事情,後來帝乙同帝辛父子兩個相繼即位,他們是極端崇拜祖甲的,自然都很認真的主張用有頭的王字。不過寫的更簡單些。消瘦了肚子,作為王形罷了。  這是從甲骨文字中可以確證的一件史實。王字的因革,包涵著一樁有趣的故事,所以在這裡特別演述出來。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