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誤解的臺灣史

發稿時間:2013/03/16
被誤解的臺灣史
被誤解的臺灣史
作者|駱芬美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13/02/22

  每年農曆三月媽祖遶境總是吸引數萬人參與,可說是「人人瘋媽祖」,其實,信仰媽祖是清廷在統治後刻意操作的結果。台灣確實有著許多像這樣似是而非的歷史,作者透過故事敘述讓讀者認識臺灣,並且走入歷史現場進行田野調查與拍攝,為本書增添臨場感與可讀性。

文章節錄

《被誤解的臺灣史:1553 ~ 1860之史實未必是事實》

CH 10 玄天上帝與媽祖

你以為:到處可見的媽祖廟是民間信仰的自然發展

事實是:媽祖信仰普及化是清朝統治者的手段

  現今臺灣人普遍信仰媽祖,卻很少人知道鄭成功來臺後,主要的民間信仰是玄天上帝,從玄天上帝轉變成媽祖信仰,是清朝統治後刻意操作的結果。

  玄天上帝和媽祖都屬於海神,早在漢代就是閩南人的北極星方位之神與守護航海的水神。臺灣先民渡海時,以北極星做為航線指標,安然抵達臺灣後,自然會崇拜玄天上帝。

  到了明代,據說明太祖朱元璋因玄天上帝保佑而打敗元朝,因此在南京建廟奉祀。當時民間很多人拜玄天上帝,明太祖也想要藉此收攬民心、鼓舞士氣。

  就鄭成功本身而言,因是藉著海上武力崛起,加上故鄉泉州南安縣信仰玄天上帝,因此很自然地祭祀了玄天上帝,臺南延平郡王祠原藏有「鄭成功披髮仗劍圖」,「披髮仗劍」是玄天上帝塑像的基本形貌,鄭成功心理上可能以北極星自居,由此可見玄天上帝在他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明鄭的諮議參軍(相當於宰相)陳永華為革除荷蘭人所留下的基督教信仰,積極興建三十九座漢人寺廟,其中以八所玄天上帝廟和九所關聖帝廟最多,還有保生大帝廟、觀音寺等各種廟宇,就是沒有媽祖廟。

  為何會從「玄天上帝」信仰轉換成「媽祖」信仰呢?

  清康熙時,清朝靠騎射得天下,原本沒有注意航海神祇媽祖,首次注意到媽祖的威力,是在一六八○年(康熙年間)元月,清朝將領萬正色率領的二艘大船被明鄭水師副總督朱天貴擊沉。隔月,萬正色和明鄭水師總督林陞在崇武(位於福建惠安縣)對決時,突然海風大起,林陞下令全軍退到金門料羅灣。

  在廈門的鄭經見狀,以為林陞大敗,趕緊將陸軍主帥劉國軒和他的軍隊從觀音山(位於廈門東岸)調回防守,造成陸軍軍心動搖;清軍趁機發動攻勢,廈門人心惶惶,百姓攜家帶眷逃離,鄭經只好撤離廈門,退到澎湖。

  萬正色將這次勝仗歸功於那場突發的海風,認為是媽祖顯靈庇佑,上奏後,康熙皇帝派官員到福建冊封媽祖為「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天上聖母」,是清朝廷第一次對媽祖表達尊崇。

  萬正色發現當時臺灣和澎湖軍民有不少人信奉媽祖,開始以「克復廈門,神靈協助」為號,對明鄭水師展開心理攻勢。與媽祖同鄉的朱天貴撤退臺灣時,率領水師二萬人、戰船三百餘艘投降清朝;鄭軍損失了三分之一水師軍力,算是清朝運用媽祖信仰的成功策略。

  三年後,清朝廷起用施琅為水師提督,負責攻打臺灣。施琅家族原信奉玄天上帝,但他奉命征討臺灣,卻充分運用媽祖信仰的力量,將之與其戰功畫上等號。

  當時攻臺主帥吳英是莆田人,莆田人在軍中勢力很大。施琅先以莆田平海做為海軍基地,取「討平海逆」之意,並運用媽祖家鄉的民力民氣;接著親自率領各陣營將領到福建湄州天妃宮向媽祖致謝,捐錢重建媽祖的梳妝樓朝天閣,以獲取信仰媽祖的福建、廣東沿海居民認同。

  施琅在澎湖海戰中,大敗明鄭大將劉國軒,鄭克塽投降,施琅隔年班師回福建,上奏請求敕封媽祖,提到媽祖神蹟:在澎湖攻敵時,部將們都看到媽祖彷彿在上方,又像在左右。平海的人也說看到媽祖神像的衣袍濕透,深信是媽祖顯靈助戰,而媽祖早有預言:「二十一日必得澎湖,七月可得臺灣。」

  康熙皇帝在湄州島建天妃廟,媽祖再被升級,封為「護國庇民妙靈昭應仁慈天后」,是清朝廷第二次對媽祖表達尊崇。施琅順著旨意,率領征臺將領捐出薪俸,將寧靖王府改為大天妃宮,大天妃宮改建完成後,康熙皇帝賜「輝煌海澨」匾額。

  二十四年後,翰林海寶、徐葆光奉命出使琉球回來,以媽祖默默助佑有功,將媽祖列入朝廷的春秋祀典。一七二○年,大天妃宮改名為大天后宮,成為臺灣奉祀媽祖的首廟,此時媽祖逐漸取代玄天上帝,成為臺灣人民信仰的主流。

  媽祖信仰從此獲得清朝廷鼎力扶持,如日中天快速發展;加上清朝廷在臺灣設立番屯制度,臺灣西岸平原及丘陵地漸漸不再被原住民侵擾,福建和廣東移民大量湧入,各地紛紛建立媽祖廟,建了媽祖廟的地方,即代表著清朝政權掌控所在。

  簡言之,清朝廷先是以媽祖替代明鄭奉祀的玄天上帝信仰來攏絡民心,後來多次借媽祖顯靈幫助清軍的神蹟應付民變,強化清朝統治是順應天意,以鞏固政權。

  除了政治因素之外,臺灣的媽祖信仰更因商業活動而興盛,各地媽祖廟附近自然而然發展出市集。清代臺灣商業主導者是經營臺灣與大陸兩岸貿易的「郊行」,郊行為祈求往來臺灣海峽的船隻在風濤險惡中人貨安全,奉海神媽祖為「行神」。隨著郊行遍及臺灣南北重要港市,媽祖信仰也日趨鼎盛。

  各郊行除了是總批發商、進出口貨商、同業聯合公會,更有神明會的功能,非常注重祭祀。每年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媽祖生日,各地郊行會舉行大祭,由郊行領袖擔任主祭者,祭祀後舉行會議,商定公共事宜,如議定貨價、處罰犯規者等,最後獻戲娛樂神明,並藉此聯絡感情,鼓勵同業團結,禁止惡性競爭。

  經過清朝廷計畫性宣揚與祭祀、加封號、賜匾額、建廟宇,臺灣人更虔誠篤信媽祖,福建與廣東移民在共同信仰下,逐漸融為一家人;加上商業活動的推波助瀾,媽祖信仰更蓬勃發展。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