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國的靈魂

發稿時間:2013/05/11
小國的靈魂
小國的靈魂
作者|李濠仲
出版社|衛城
出版日期|2013/04/10

  移居挪威多年的李濠仲以這本新書深入探討挪威的國力根源。他爬梳歷史發現, 幾百年來飽受強鄰威脅的小國挪威,已深諳以小搏大之道,但挪威人始終沒有因為強權的威脅向現實低頭。同樣身為小國的臺灣,在不得不向現實妥協的時候,或可想想挪威的例子,也努力走出自己的以小搏大之道。

文章節錄

《小國的靈魂:挪威的生存之道》

  我們之所以特別選擇伊拉監獄參訪,主要是因為當時挪威最讓人痛心的殺人魔布列維克即將在此服刑。二○一一年夏天,他基於個人政治意識,靠著引爆炸彈和槍枝掃射,一天內奪走七十七條人命,被挪威法院判處二十一年極刑(挪威無死刑),外界都很好奇,究竟什麼地方能容得下這位喪心病狂的傢伙。法院最終選擇將布列維克送往專司監禁惡名昭彰罪犯的伊拉監獄,我們不難理解這座監獄的特性,但即使如此,布列維克所獲得的人道對待,連多數國家的一般監獄都望塵莫及(只不過初期他必須被隔離,而且不能上網)。

  別說我們這些外國人看了難以置信,即使是挪威人自己也曾懷疑挪威監獄的管理是否太過鬆散,失去監獄該有的嚴苛模樣。而我們再也按捺不住滿腦子的疑惑,輪番向獄方簡報人員問個不停,關注焦點全圍繞在—建立一個如此寬鬆管理的監獄,到底是為了什麼?我相信伊拉監獄並非首次受到挑戰與質疑,只是其制度理念始終未見動搖。獄方承認我們眼前的監獄管理形態,並非是仰賴科學基礎設計出的模式,而是挪威文化的特有產物,問題並不在於挪威人不懂得何謂「處罰」,但除非國家的政策核心不以「人權」為理念,否則他們就有責任建立一個以落實人權價值為先的監獄,直到這個國家不再標榜人權那天為止。我想,當我們聽懂伊拉監獄獄方的解釋後,原本好像在目睹某件「離經叛道」事件的糾葛情緒,應該也就會因此消散了。

  「人權之國」的確是挪威長年以來自我樹立出的形象,他們不光是拿諾貝爾和平獎彰顯自己國家的光環,透過人權價值的引導,這個國家事實上也做了幾番自我改造。挪威電影《我的青春煉獄》(Kongen av Bastøy)故事背景發生在一九一五年北方巴斯代島(Bastøy)上的一座少年感化院,院方以獨裁專制的方式管理一群遭社會遺棄的青少年,他們被迫脫掉身上原有衣物,換上統一的制服,每個人都變成一組代號,從此無名無姓,成天所做盡是苦力工作,並受填鴨式的教育強迫進行人格重塑,直到其中一位青年鼓動造反才改變了一切……。一回從臺灣飛往奧斯陸的飛機上,我意外發現這部影片,因為它是真人真事改編,內心因此倍受震撼,原來挪威也曾有過宛若臺灣「火燒島」的悲劇。好在挪威政府,或說整個挪威社會皆已視「人權」為集體依循的核心價值,爾後出現如伊拉監獄一般特別強調人性化管理的監獄,或許也是必然的結果。以挪威人今天的眼光觀之,當年巴斯代島上那間感化院無疑代表這個國家過去的落伍和不文明,但我相信今天多數國家的牢獄管理,落伍的程度相較於巴斯代島的感化院仍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我們這群外國人因為到伊拉監獄逛了一遭,對挪威的人權觀念烙下深刻的印象,我想這正是挪威人特別希望留在外人腦中的記憶—「一個人權和人道精神廣布的社會,即使監獄也不例外。」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