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海嘯後的世界

發稿時間:2013/05/18
金融海嘯後的世界
金融海嘯後的世界
作者|索爾孟
譯者|陳正杰
出版社|允晨文化
出版日期|2013/05/01

  有「現代托克維爾(19世紀法國思想家)」之稱的法國重量級經濟學者索爾孟在這本新書中,針對4年前爆發的金融海嘯,採日記形式,時間從2009年一直到2013年,足跡遍及埃及、西、美、中、日、韓與智利等國,內容涵蓋政治、經濟、社會等面向的現況及難題,兼具回顧及啟發性,是全球化議題中難得一見的全面性佳作。

文章節錄

《金融海嘯後的世界:一個樂觀者的日記》

熊彼得在白宮

2012年春季

  2012年美國總統大選,是兩種不同的經濟成長模式攤牌的時刻。有一種理論原本遭到摒棄,但如今東山再起:政府必須扮演經濟的保姆,運用公帑刺激發展。歐巴馬總統和他的民主黨政府要為這種理論辯護。共和黨籍的候選人(譯註:前麻州州長羅姆尼,最終在11月的選舉中落選)則強調自由市場的概念,主張美國要恢復成長,得靠企業界創新的能力,政府管得越少越好。

  自由市場主張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是「創造性破壞」。這個理論是由著名的奧地利經濟學家熊彼得(JosephSchumpeter)提出。熊彼得在他1942年所寫的《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與民主》(Capitalism,SocialismandDemocracy)中提出這個理論,如果你不瞭解,就不會知道為何自由市場能夠創造繁榮。但創造性破壞是個複雜的概念,一般民眾都不瞭解,而且有時不容易辯護。隨著11月大選逼近,共和黨候選人必須找出方法,讓美國民眾瞭解它對美國經濟繁榮的重要性。

  熊彼得主張,資本主義經濟要能夠進步,需要不斷除舊布新:自由經濟體系中的生產技術不斷改良進步,而且永遠都有新的產品和服務。但這個創造性的改變也有破壞性的一面,因為早些推出的產品和服務相形落伍,提供這些產品與服務的工人也跟著被淘汰。今天的消費者不會捨燈泡不用,去改買油燈,一定會買iPod,不會選擇索尼的隨身聽(Walkman)。這對生產油燈和隨身聽的人來說不是好事。回顧一下西方資本主義的歷史,就可看出每當有新的能源、新的通訊技術和新的金融工具出現時,往往就會使舊的做事方式遭到捨棄。發生這種情況時,結果往往是短期的痛苦,因為總是有些工人會遭到淘汰,但長期來說是有利的,因為經濟變得更有效率,生產力獲得提升。經濟學者考克斯(W.MichaelCox)和阿爾姆(RichardAlm)拿交通做為這個轉變過程的顯著例證。他們寫道:「十九世紀蒸汽時代來臨,鐵路橫越美國,市場隨之擴大,運輸成本降低,新的產業出現,為數以百萬計的民眾帶來新的工作。」汽車和飛機也帶來類似的效應。但「每一種新的交通工具,都給原有的工作機會和產業帶來影響。1900年是美國馬車和馬鞍製造業的高峰,當時這個行業有10萬9,000名工人。1910年,美國有23萬8,000名鐵匠。如今幾乎已經沒有人做這些工作。」

  創造性破壞不僅會發生在某個行業,也會發生在某個公司當中。汽車發明以來,有許多汽車廠因為無法改善產品而關門,還在生產的公司必須大幅變革,才能保持競爭力。有時候,公司甚至要改行做別的事,才能繼續存在,IBM就是個例子。這家公司在1930年成立,最早是生產計算機,一九五○年代改為生產電腦,如今成為一家服務業公司。

  想要避免創造性的破壞,會帶來經濟停滯或者更糟的結果。二十世紀共產專制政權是極端的例子。我很清楚記得布里茲涅夫在位時的蘇聯經濟和毛澤東掌權時的中國經濟。在這兩個由政府嚴格控制的社會當中,企業之間不可以有競爭,現有的工廠永遠不會關門,每個工業區都有不同時期成立的老舊廠房,與新的工廠同時存在。畢竟,如果關閉工廠,就表示中央政府的計畫出了問題,而這是不可能發生的情況,因為社會主義非常科學。

  在這種由政府控制的環境中,創新十分罕見。在東德,工廠曾經只生產一款叫Trabant的汽車,連續30年從不改款。沒有別家競爭者給消費者提供別的選擇,工廠就不需要推出別的產品。我在一九七○和一九八○年代經常訪問共產國家,那就好像去一個介紹過去產業的博物館。商店裡貨色不多,可以找到在先進的資本主義社會中早就找不到的過時商品,例如機械手錶。共產世界即使有創新的產品,通常是跟軍事有關,而且是從西方竊取或走私得來。

  有許多歐洲民主國家推行中央計畫經濟,只是程度當然不如共產國家,但這些國家也受到這個做法的若干影響。如今歐巴馬政府在做同樣的事,依凱因斯理論以增加公共支出的方式刺激經濟、對汽車業大舉紓困,包括部分接管通用汽車公司(General Motors),並對替代能源提供補貼。在民主社會,過去這類干預措施的結果是經濟陷於停滯。有時它在新興經濟體可以發揮好的效果,例如一九五○年代的日本。當時日本資金不足,企業家也不多。但即使是在日本,許多由政府支持的企業還是以失敗收場,相反的,未受到政府扶持的產業如汽車、零組件和瓷器業者,卻逐漸茁壯。

  中央政府負責經濟計畫的官員,永遠比不上競爭性經濟體系中具有創意的民間人士。資本主義經濟藉著創造性破壞,屢屢締造「典範轉移」(paradigmshift),但這絕非官僚所能預期或做到的事。允許創造性破壞的經濟比計畫型經濟更能夠創新,創造更多就業機會,經濟的成長率也比較高。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