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現代建築散步

發稿時間:2019/05/24
東京現代建築散步
東京現代建築散步
作者|倉方俊輔 著 下村忍 攝影
譯者|林美琪
出版社|榻榻米
出版日期|2019/05/03

  下村忍的鏡頭穿過大廈的大門,就是絢爛豪華的劇場;每一間面積僅有10平方公尺,140個膠囊組成了膠囊塔大廈,螺旋梯、茶室,現代感中展現日本風情。二戰後至七○年代,日本進入現代建築時代,便不斷出現主動向世界發聲的建築,並於東京高密度存在著……

文章節錄

《東京現代建築散步:戰後至七○年代,東京現代名建築48選》

玻璃格紋,合理又時尚

  說到新橋,就想到花街柳巷。設計者佐藤武夫於大廈完工時表示,因為有了這番連想才設計出如此華麗的格紋圖案。他對昭和戰前時期達到鼎盛狀態的新橋花柳界有所知悉,難怪這麼說。以合理性來呈現的強與弱,是現代建築的特色,但在這裡,設計者面對被道路分割而變形的用地,提出「以二種鋁合金壁板的組合,將建物完全包覆起來」對策。

  這種做法不是只讓表面時尚而已,它不但能縮短工期,也讓法規上必要的採光面及緊急用出入口更容易設置了。合理性、工業性、幾何性兼具。玻璃帷幕建築完全滿足高度經濟成長期的現代建築條件。那身影,宛如一個為提出妙解而沾沾自喜的少年。然而,你以為光這樣就能理解這幢建築了嗎?塔屋令人連想到雕塑。

  仔細一看,格紋下方的一樓為類似粗梁的造型、最頂樓為細緻的垂直格櫺,形成構築感相當高的三層構造。設計者表示,做成格紋是希望創造凹凸感,而非只有薄薄一層而已。與其說這是一幢現代感十足的建築,我想它也有往昔建築的性質。不鈍重也不輕薄,深邃而耐人尋味。

  佐藤是戰前大隈講堂的共同設計者。戰後仍需要這種能夠穩住浮動人心的存在感。這幢建築除了有符合人潮熙攘的站前時代感,亦能引人若有所思。

刻意讓走道狹窄、內裝複雜,刺激「想喝一杯」的心情

  在夜晚的繁華街區依然出色的建築意外罕見,不過,這幢再開發大廈卻自然無比。

  終戰後,新橋車站西口一帶形成東京都內規模最大的黑市,留下密密麻麻的木造建築,萬一發生火災十分危險,於是相關單位打算整個拆除, 興建鋼筋混凝土大廈。原住戶可優先入住;建設費就從設於地下的停車場、設於上層的住宅及辦公室收益來支應。在這項合理的再開發計畫下,新建築終於落成了。

  除了入口有好幾處之外,還可經由走廊於內部繞一圈。如此一來,所有進駐店家均能公平分享出入的便利性,不致產生位置優劣的差異。天花板不高、走廊不寬等,都是為了怕太時髦而讓人下班後不願順道來這裡喝一杯。樓梯和手扶梯貼上不同顏色的磁磚,令人印象深刻。內部呈現立體的巷弄風情。

  將整體拆解成部分後,便會喪失一些東西。外裝也是。不同寬度的網眼以數種單位組合起來,令建物整體統一,卻又去掉了龐然大物的感覺。雲紋效果在單位之間產生。內部發出來的燈光,與反射於玻璃上的外部燈光交織,好不熱鬧。同內部構造一樣,這也是與外圍相互作用的展現。

  這幢建築成功兼具了再開發所必要的統一感,以及開發前各自為政的自由感。既合理又將細節處理得很好。 

表情豐富的內部,比外觀更有趣、更有看頭

  遍布有樂町的昭和一級建築大街。從一九六三年的新東京大廈到一九六九年完成的新有樂町大廈,高度全部依據戰前的規定。有的圓角、有的棱角, 有的不鏽鋼、有的磁磚, 外觀的變化十分有趣, 但內部的精彩度更在其上。從入口到樓梯, 全都經過精心設計。

  這些興建於高度經濟成長期的建築群,因為與昭和戰前時期的大樓、七○年代以後的摩天大廈截然不同而吸引訪客。

  盛妝迎賓這點與戰前的名門建築相仿, 不過, 這裡感受到的是民主主義式的親切感。應是自然運用素材的關係吧。由於形式性的裝飾已然落伍,因此設計上更下工夫,製作上更講究真誠。

  不論哪一幢建築,皆能感受到相當重視走在其間的人。樓梯推動我們前進;視線移動時, 扶手的設計益發閃亮;磁磚與大理石雖然樸素, 走近時, 卻又豐富地變換表情。

  這種將占據一個街區的大廈內部移動空間變得更有趣的做法,始於如今已不存在的戰前丸大廈、三信大廈等,且於戰後獲得現代建築的繼承,在超級摩天大廈成為主流之前的這個時代達到最高質量。這種宛如街道般的內部空間在今天變得相當可貴。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