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愛無法擋!

發稿時間:2024/04/12
可愛無法擋!:卡哇伊文化如何連結我們的大腦並征服全世界
可愛無法擋!:卡哇伊文化如何連結我們的大腦並征服全世界
作者|約書亞.保羅.戴爾(Joshua Paul Dale)
譯者|蔡宗翰
出版社|如果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4/03/27

可愛研究的先驅,帶你一探這百年來席捲世界的可愛美學!

「可愛」是一個具有普遍感染力的形容詞。

當你脫口而出「好可愛哦!」更代表了一種審美觀,也跟心理學和生物學有著密切關聯。

從流行品牌到蘿莉塔時尚(Lolita fashion)、兒童卡通以及Hello Kitty、皮卡丘勢不可擋的崛起。本書不僅深入探討日本「卡哇伊」文化令人驚訝的古老起源,也揭示全球化世界的跨文化散播。如果可愛的東西真的能重塑我們的大腦,它也將幫助我們回答動物馴化的神祕起源……

內容節錄

《可愛無法擋!:卡哇伊文化如何連結我們的大腦並征服全世界》

麻煩的米老鼠

  米老鼠是美國的象徵,全世界都認識他。他溫柔而天真,吸引力跨越階級和國界。然而,在一九二八年的動畫片《汽船威利號》(Steamboat Willie),米奇首次在銀幕上亮相時,他頑皮狡猾,喜歡玩弄別人。他朝汽船船長吐口水、扮鬼臉,把一桶水潑到一隻嘲笑他的鸚鵡身上,然後用鉤子勾住米妮的內衣,把她拖上了船。當一隻山羊吃掉米妮的烏克麗麗後,米奇和米妮把山羊的身體當作唱盤,轉動山羊的尾巴來播放音樂,這讓米奇想到要用其他動物的身體來演奏。他拉著貓的尾巴,讓貓的叫聲跟上節奏,最後把貓扔到一邊;他擠壓鴨子的身體,讓鴨子跟著節拍叫;他拉著小豬的尾巴,讓小豬的聲音加入歌曲中;然後,他用類似木琴槌的鐵鎚敲打牛的牙齒和舌頭。最後,船長罰米奇剝馬鈴薯。之前的鸚鵡飛來嘲笑米奇,他朝著鸚鵡扔了一顆馬鈴薯,把鸚鵡打到河裡,米奇瘋狂大笑,影片結束。

    儘管孩子著迷,但家長非常擔憂早期米奇表現出的無禮和暴力。一九三○年代初期,他們寫信給迪士尼,抱怨米奇給他們的孩子一個不好的榜樣,他們希望看到一個比較友善的角色。於是,迪士尼工作室把這隻備受歡迎的老鼠,變成今天無害的「美國男孩」。

    這些年來,米奇的行為不是他身上唯一發生改變的地方。演化生物學家史蒂芬.古爾德(Stephen Jay Gould)在《汽船威利號》發行五十年後,再次觀看電影時,驚訝地發現米老鼠的外表也有了重大變化。米奇的行為變得成熟,但他的外表卻變得像小孩,這個相反的發展,古爾德稱之為「逆向成長」。

    史蒂芬.古爾德在〈對米老鼠的生物學致敬〉這篇文章中,描述了他如何量測米老鼠,取得米奇越來越年輕的證據。他發現,在五十年間,米老鼠的頭和眼睛變大,而腿和腳則變得短而粗壯。頭蓋骨變得凸出,鼻吻後縮。米奇的變化,複製了幼態延續的生物過程,也就是幼年特徵一直保留到成年。換句話說,米奇逐漸變得類似康拉德.勞倫茲的嬰兒圖式,呈現出相符的特徵。消除米奇個性中的狡猾,是一連串調整的第一步,顯示迪士尼的動畫師逐步重新設計這隻著名的老鼠,直到米奇變得可愛且無攻擊性。

  史蒂芬.古爾德的這篇關於米老鼠幼化的文章,啟發了羅伯.亨德和萊斯.巴登去測量泰迪熊,以檢驗古爾德所謂的「不相關物種的平行演化」理論。那麼,是什麼原因讓米老鼠和泰迪熊越來越年輕,甚至出現幼態延續呢?

  幼態延續的外觀,包括了大而圓的頭和眼睛,以及短且圓嘟嘟的身體。這些特徵伴隨著動物在社會化期間所展現的童稚,例如好奇心、開放和平易近人。這些特徵與二十世紀初美國文化中的兒童密切相關。那時候,報紙開始連載漫畫,其中的人物大頭、大眼睛、身材矮小。隨著可愛風潮興起,這一系列幼少特徵和行為,變成畫家與設計師創作公式的一部分。

  米老鼠、泰迪熊和連環漫畫的演進,顯示了文化上的轉變,從頑皮的可愛轉向甜美青春的可愛。沒有證據顯示這種轉變是有計畫的。泰迪熊的設計師、迪士尼動畫師和報紙編輯,似乎都無意識地遵循了嬰兒圖式,來迎合大眾的喜好。

  史蒂芬.古爾德說,我們把自己覺得小孩可愛的地方,移轉到動物和卡通人物身上,其實是基於一種「生物錯覺」(biological illusion);照理說,我們應該只會對相同物種的年輕成員有這種反應。康拉德.勞倫茲對這一點也是抱持同樣的看法。他的嬰兒圖式旨在表明:可愛太過氾濫,讓我們以為任何具有幼兒特徵的東西都是可愛的。

  但我認為,可愛的意義遠不止於此。我們能夠將可愛情感的溫暖光芒包覆在兒童、動物和虛構角色上,這絕對不是一種缺陷,而是人類機制的一個特徵。儘管史蒂芬.古爾德對可愛的概念可能過於狹隘,但他對幼態延續的關注將幫助我證明可愛在人類演化中的重要性。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