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追蹤文化+

隱身電影幕後的台語文老師──陳豐惠

面對逐年壯大的台語表演能量和漸增的台語諮詢需求,參與多部知名電影發音指導的陳豐惠卻是喜憂參半。
2018/1/12
文:江佩凌

造訪李江却台語文教基金會這天,時間已近冬季黃昏時分,隨著室內溫暖空氣傳送而來的是執行長陳豐惠婉轉又溫柔的台語問候。她笑著拿出寫著「狗來起大厝」的紅色春聯作為見面禮,上頭印出大大的羅馬拼音,讓人可以順著漢羅合寫對照的方式,念出正確台語發音,彷彿迎接著前來上課的學生。

我確實是個該好好學習台語文的學生,而陳豐惠也確實是不折不扣的台語老師。她先問知不知道自己的名字怎麼念,一一導正不正確的發音,一旁的攝影同事也暫時放下相機,好奇他名字中的「飛」一直以來有兩種念法,不知該如何發音。陳豐惠在白板上寫下「飛」的白話音和文言音,她說,名字的發音以文言音hui居多,解開這位同事的多年疑惑。
 
陳豐惠和李江却基金會的淵源,來自於她某日到書店買書,看見架上的「台文通訊」雜誌,翻閱著少見的漢羅合寫內容,勾起好奇心,一邊用台語讀著唸著,「好像又有讀懂」,因此決定「家己來寫看覓」,進一步投稿參與、接觸到內部人士後,深感台語亟需推廣保存,便接下基金會工作,而這一接,就待了20年。
 
除了基金會的工作事務,她還有另一種身分──「台語指導專家」,曾先後參與KANO、大稻埕及「女朋友。男朋友」等知名電影的發音指導。
 
會找上她的,大部分是劇情牽涉日本時代的故事和歷史,因為那個年代的一般人都是講日語或台語。即使未涉及日本時代的戲劇或電影,有時導演認為某些角色講台語比較適合,也會尋求正確諮詢和指導。
 
觀眾在一齣戲裡除了在意演員是否投入演出,往往不會特別留意台語發音正確與否。身為幕後台語指導工作的陳豐惠說明,每部戲給演員的指導和需求不盡相同,不一定都要待在片場監督,有時是透過事前錄音或幫演員上課的方式指導,有些劇組也會請她幫忙將劇本改成台語文的語法。
 
就KANO和大稻埕兩部國片來說,陳豐惠除了事前將台語台詞錄好給演員錄音檔,也會前往片場監督發音,但兩部戲要她赴片場的原因不太一樣,由於KANO導演馬志翔不熟悉台語,因此請她確認發音;大稻埕則是拍攝台語對白戲份較重時,請她到場幫忙聽。
 
至於「女朋友。男朋友」的導演楊雅喆,則令陳豐惠留下深刻印象。她表示,當時楊雅喆不但要求演員開拍3個月前就先開始學,而且還要求演員學「羅馬字」的正確讀音,但楊雅喆並未要陳豐惠到片場監督,由於主要場景在高雄拍攝,因此就近找當地台語諮詢,雖然一方面楊雅喆聽得懂台語,但為求更好的品質,仍要求少數台詞再進行後製正確錄音,讓陳豐惠力讚楊雅喆:「這樣用心的導演真的不多。」
 
面對台語表演的能量逐年壯大,台語諮詢需求也增加不少,看似好光景,陳豐惠卻是喜憂參半。
 
她回憶,導演鄭文堂前年在公視拍的「燦爛時光」,其中設定18歲年輕女生、長相清秀、要會台語,竟一度找不到符合條件的對象,「可能當時他們也沒有管道,或發布管道有限」,但也讓她驚覺,年輕演員中會說台語的比例似乎越來越少,「說真的很憂心,一年不如一年的感覺」。


「演員除了要講的順,還能習慣有台語思考的演出。」陳豐惠依她合作過的經驗觀察到,有些導演會要求演員在開拍前練好台語,甚至要求「用背的也要背起來」。有些會講台語的導演反而不太注重語法或發音,往往是「聽得懂就好」,甚至有些認為中文劇本不需要翻譯,令她汗顏。
 
基金會已邁入20週年,陳豐惠被問及30週年展望時打趣地說:「我應該退休了吧!」接著憂心地說,現在講台語大多是中年以上的長輩,中年以下比例減少很多,若80、90年代的年輕人不再講台語,下一代又將會更加疏離,可能就會斷掉了。
 
上了2個多小時的「台語課」,從微光黃昏聊到濃暗夜空,她不在意聽見錯誤的台語發音提問,反而會耐心指導正確唸法。結束訪談後,她力邀我們造訪幾天後基金會舉辦的20週年台語讀劇「生湠」活動,我們一起走在熙來攘往的西門町街頭,聊著有關台語文的各種話題,她說她要趕著前往善導寺站附近幫學生上課,走到捷運月台,我們在列車門關上後分開。陳豐惠看來還不像是個想要退休的人,使命感載著她前往下一站,迎向人群、繼續傳承。

172.30.14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