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追蹤文化+

他鄉的鄭問 鄭問的他鄉

因為獨一無二,他影響了無數中日漫畫家,卻也因為難以模仿,未成風潮
2018/5/27
文/江佩凌、汪宜儒

鄭問的漫畫足跡,不只留在家鄉,他筆下的燦爛,從台灣一路揮畫到了日本、中國,我們好奇,鄭問在他鄉留下了什麼,又被記住了什麼。於是,我們越洋視訊訪問了中國的漫畫家本傑明,還有定居日本10多年的台籍漫畫編輯吳塵罡。

不約而同,他們都談到了《深邃美麗的亞細亞》,這是鄭問在日本連載的作品,也是極能凸顯他與眾不同的魅力之作。

深邃美麗的亞細亞(來源:博客來書店網站)

在吳塵罡眼裡,這一部作品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就是角色設定:倒楣王、理想王、潰爛王、幸運王、善意王…等,各個人物角色的故事設定十分具有魅力,也展現了創作者面對人性與人生已有很獨到的觀察與想法。「日本人為什麼喜歡漫畫?重點是主角能帶給人的共鳴,以及與一般不同的、詮釋人性的方式。」

吳塵罡,台灣高雄人,1999年赴日求學、定居至今,研究所期間接觸漫畫研究及學問,現職除了是一名日本漫畫編輯,還在京都嵐山「嵯峨美術大學」藝術學院擔任專職講師,擅長類型為漫畫製作、編輯與企劃。過去曾受文化部邀請,在日本京都精華大學策畫「台灣原創漫畫的能量」主題展覽。

(吳塵罡提供)
吳塵罡(吳塵罡提供)

內容之外,在已然產業化的日本漫畫世界裡,鄭問的畫工技巧與風格獨樹一幟,像是一道潑墨,在90年代的日本漫畫界留下了一道痕跡。「就我推測、觀察,鄭問結合當時台灣設計與應用美術界的寫實作畫方式形塑個人獨創手法,對比日本繪製漫畫時使用沾水筆、網點的傳統,的確讓日本人很驚艷,發現:「原來可以這樣搞。」

不過,個人風格未必能引領風潮,鄭問的作品在日本雖造成視覺、技法上的衝擊,「但他的作畫方式與風格終究太特殊,難以模仿。」

吳塵罡以大友克洋為例,他說80年代大友克洋推出《童夢》、《阿基拉》,形成了所謂「大友衝擊」,許多漫畫家承襲那樣的風格開始創作,「這些年,我拜訪過一些漫畫家,大家都提過鄭問,但很難畫出跟鄭問一樣的作品啊。」

中國漫畫家本傑明(Benjamin),是中國最早在海外舉辦漫畫個人展的人,不僅是中國第一個使用電腦創作全色彩漫畫作品的漫畫家,同時兼具小說家、插畫家等身分,作品更在歐美國家出版發行受到矚目。

本傑明(本傑明提供)

對另一頭的本傑明而言,是鄭問那樣開創性的作品將他領往漫畫的道路,「可以說沒有鄭問先生的前衛,可能就沒有今天的我。」

十幾年前,本傑明在薪水不錯的廣告公司畫插畫,但那並非他所滿意的生活,內心仍守護著熱愛漫畫的靈魂。當時有個漫畫家李銘,帶了本鄭問的作品給他,「居然可以畫出來這個樣子,太厲害了,怎麼做到的?」後來,本傑明辭去工作、追隨鄭問的腳步,從此踏上漫畫之路。

因為鄭問,本傑明才發現,「漫畫的風格可以很獨特,不一定要像日本漫畫那樣。也許,我也可以找到一個不用畫日漫的風格,又可以滿足自己畫漫畫的願望和風格。」他說自己還在鄭問身上學到,「畫畫的時候要瀟灑,做任何事都不要拘泥小節。」

直視鄭問的成就,本傑明認為,鄭問的漫畫不僅僅是漫畫,而是一種藝術品,甚至有機會成為當代藝術,「我覺得漫畫對鄭問這種天才來講,是一種束縛吧,因為漫畫是一種紙媒,總要透過一些手法讓讀者理解,我想這也是沒辦法的吧」。

本傑明作品(本傑明提供)

本傑明說,像他這一代的、40多歲的中國畫家,回溯畫圖風格的淵源,無論是做遊戲、動畫、漫畫,受到鄭問影響甚大,後來看到鄭問到中國擔任遊戲美術領導,完成許多基於中國傳統文化所設定的遊戲圖像作品,如場景是硯台、大佛等,「這些都非常鄭問,確實是只有他才可以想出來的,以往遊戲裡都沒出現過。」

相對於在中國留下較具體的影響,日本漫畫的產業流程、必然商業化的走向模式,在吳塵罡眼裡其實是鄭問最後難以長久在日本創作、也未成風潮的理由,「技法太難、無法複製是關鍵。很多漫畫家雖然沒有在作畫風格上被鄭問影響,但都會收藏他的作品。他的確在一個時代裡留下了一些成果,只可惜是有限的。」

若用一句話形容鄭問,本傑明給了6個字:「開創性的天才。」在他眼中,鄭問就像是英雄、是華語漫畫界的創世紀人物,「在鄭問之前,華語漫畫只有日本漫畫,就算是中國人畫的,那也是日本漫畫」。

若要表達對鄭問的敬意,吳塵罡給了個很實際、很重要的方式,「漫畫家身為漫畫家,其作品就是該被買賣。漫畫是有消費價值與意義的,讓鄭問的作品繼續存在、出版、被讀者觀看、收藏,對一位漫畫家絕對是最大的敬意。」

172.30.14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