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陸NGO恩派 將來台取經建立常態交流

2015/11/29 09:51(11/29 14:39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張淑伶上海29日電)中國大陸知名非政府組織(NGO)「恩派」的創辦人呂朝表示,今年底或明年初計劃定期帶領大陸公益人才參訪台灣NGO,建立常態化的兩岸公益交流。

新計劃初期向台灣取經有兩個方向,一是社會企業發展,一是社區營造。這些都是他認為台灣發展得不錯的領域。

呂朝今年7月剛獲選陸媒「南方周末」的5位2015年度責任領袖之一。他接受中央社記者專訪,從與台灣的連結談起,分享10年來從事NGO工作的觀察體會。

來過台灣多次,他認為相較於大陸,台灣的NGO發展得早且成熟,領域分得比較細,而且不單靠政府部會政策影響業務發展,許多民間企業也都支持。

他對台灣的聯合勸募、家扶基金會、喜憨兒基金會、地區性社區營造協會、甚至是農會都有深刻的印象。

恩派(NPI)創立於2006年,總部設於上海,今年已經邁入第10年,目前在全大陸有30個城市設有項目點,全職員工約250人。

這樣的規模跟歷史,在大陸NGO界應是數一數二。根據普華永道(PwC,台灣稱「資誠」)會計師事務所去年公布的數據,大陸的中小企業平均壽命只有2.5年,集團企業平均壽命則是7到8年。

恩派的名稱源自於英文縮寫,意思是「公益組織孵化器」,用台灣的語彙來說,就是公益組織的育成中心。恩派通常不做直接面向受益人的公益活動,但會扶持小的公益團體站穩,讓它們取得資源也擁有經營能力。

呂朝說,恩派每年培育上千名NGO工作者,即使現在業務重心之一是社會創新,但「立足草根、創造增量」的初衷沒有改變,而他最大的成就感,是看到許多原本弱小的草根組織,被大家認可,成為領導組織。

恩派的發展策略之一,是與當地政府的需要結合,包括托管社會創業的空間,支持社區工作人員接受社區建設研習等。目前「政府購買服務」在恩派收入的占比約4成到5成。

恩派在多年前就與上海市政府合作,將福利彩票金一部分供NGO使用,是促成日後政府對NGO購買服務的力量之一。

大陸官方對於NGO的態度是謹慎的,一手管理,一手扶植。

上海社會科學院學科科研處副研究員湯蘊懿在11月的世界中國學論壇上發表論文時說,1990年代許多海外民間NGO進入,大陸本土的NGO也增多,深入各領域,大陸政府感到掌控有限,後來前蘇聯國家發生「顏色革命」,官方對NGO的戒心也增強。

然而,2000年後,中國大陸政府面臨轉型,包辦一切的「大政府」沒有效率也不可能存在,大陸政府必須懂得善用民間力量來解決社會問題。

呂朝就說,大陸官方過去4、5年對NGO的支持力度明顯加大,從主管的民政部門,到教育、醫療部門、基層鄉鎮政府,都會想到社會組織(大陸官方對NGO的稱呼)。

但他也表示,如果NGO界靠政府購買服務的占比太高,NGO的發展會變得過分資源導向,NGO的多樣化會受到影響。

呂朝今年45歲,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曾是新華社記者,也在企業界工作過。相較於北大中文出過一些批判性很強的人物,呂朝的社會改造實踐顯得務實,但跟當初同學們現在的發展相比,他說自己還是比較有理想性格的。

呂朝說,每個人都會對社會不滿,但正如一些台灣社造界前輩告訴他,他們從前是街頭運動的健將,後來發現得接觸實際生活,很努力才能推動一點點改變。

他相信,未來社會是漸變的過程,「社會變化不需要太多英雄人物,需要更多螞蟻雄兵。」1041129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地機族
172.30.14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