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特派專欄 上海去美術館很時髦

2017/5/27 09:39(7/24 14:56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駐上海特派員張淑伶/5月27日
你願意花多少錢買美術館門票?手中這張上海龍美術館門票人民幣200元(約新台幣880元),好幾個展間還得排隊進入。在上海,民眾正在體驗「沒有最貴,只有更貴」的觀展經驗。

1年多前,由德國藝術團隊帶來的互動裝置藝術「雨屋」在上海的余德耀美術館推出,號稱「不需要到紐約現代美術館(MOMA)就可以看到的展覽」。票價150元,體驗10分鐘,每次讓20個人進入體驗區,透過天花板上附加感應器的淋水裝置,民眾可以感受慢步移動之下,看起來在雨中,卻又不會淋到雨。

作為展覽票價,本來以為這已是極限。21日在龍美術館剛結束的詹姆斯.特瑞爾(James Turrell)回顧展,展出這位美國藝術家善於運用視覺幻象的燈光與空間裝置,開出200元票價。

來自台灣、現為上海外灘美術館策展人暨展覽主管謝豐嶸說,美術館不是營利機構,特展票價未必反映成本,更多是「社會消費水準」,凸顯「上海人可能消費得起」的定價思維。

這些名展從海外輸入,加上是形式多元的當代藝術,在館方行銷以及社群平台分享的推波助瀾下,許多民眾即使沒聽過這些藝術家,也都趨之若鶩。

假日去看詹姆斯.特瑞爾展覽,人潮洶湧之外,人人都拿著手機自拍。想取個比較乾淨、能呈現完整作品的拍照背景很不容易。

這位藝術家的創作初衷,其實是要呈現出宗教性的靜謐氛圍。

「去美術館不只是接受薰陶,而是社會表演的一部分」。謝豐嶸觀察,過去十幾年,大陸大城市的當代藝術正蓬勃發展,正好遇上手機上網和社群平台普及,改變民眾參與美術館的方式。

作為一個經濟蓬勃的城市,上海這幾年出現多家私人美術館,既反映資本與藝術的相互影響,也能看出城市規劃政策上的遠見。

這些美術館的老闆有些本來就是收藏家兼商人,有的是地產開發商。附庸風雅之外,對收藏家來說,美術館可以有話語權,甚至成就藝術家未來的歷史地位;對地產商來說,一座美術館也可以為建案加值。

位於上海市中心的徐匯區政府,2011年宣布要在黃浦江西岸打造「西岸文化走廊」品牌工程,如今這裡已可以看到知名的余德耀美術館、龍美術館、上海攝影藝術中心、西岸藝術中心等。

黃浦江西岸曾是廢棄的工業區,舊龍華機場就位於此,余德耀美術館曾經是飛機庫。當初,印尼華裔商人余德耀還在思索要將美術館設在哪個城市時,徐匯區政府對他展開歡迎雙臂,提供政策優惠。

無論是創辦龍美術館的劉益謙、王薇夫婦還是余德耀,都曾面對外界批評是不是藉由蓋美術館「圈地」。根據陸媒報導,王薇說,他們和政府簽的協議是土地不可轉讓的。余德耀也對媒體表示,這個美術館是30年租約,30年後也可能會公共化經營。

在強大的資本挹注和政府政策引導下,上海美術館正展現企圖心,儘管不是所有的展出都有高品質,甚至部分人士認為還是太過「向錢看齊」,但不可否認,一定有好展覽被引進,也將有越來越多人走進美術館。

那麼台灣的藝術行政人才有沒有在對岸發揮之處呢?來到上海已經8年、經歷上海外灘美術館創館歷程的謝豐嶸說,台灣人早期或許在管理或策展經驗上有優勢,但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大陸留學生從海外歸國,填補人才空缺,「現在已經不是你有什麼優勢,而是思考要如何加入這個全球競爭」。1060527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地機族
172.30.14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