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劉克襄以林克孝為例 探險壯遊最高層次

2017/9/27 21:03(9/27 21:18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許秩維台北27日電)中央通訊社董事長劉克襄今天和學子分享不同世代青年探險與壯遊案例,也談起因山難過世的友人林克孝;他說,像林克孝被探險過的地方的人士尊敬和接納,是壯遊最高層次。

台北醫學大學人文與藝術中心人文與藝術講座邀劉克襄主講「20歲的探險與壯遊」,劉克襄也和學子分享西元1911年到2011年間,不同世代年輕人探險和壯遊案例。

劉克襄首先帶學子回到清末約1910年代,那時台灣被日本統治,醫師賴和、杜聰明當時還在台北醫學專門學校就讀,曾兩度在學校安排下,從台北走到淡水和九份。1911年時,兩人決定自己發起一次五天四夜壯遊,從台北走到彰化。

劉克襄說,當時交通不便,時局動盪不安,他很好奇兩人壯遊目的,看賴和當年寫下的20首詩,發現賴和就像「打卡」,每到一地就寫一首詩,描述當地風貌或景觀,但路經三峽、北埔和竹南,卻留下三首控訴日本政府和懷念抗日義勇軍的詩,展現時事感懷。

兩人完成壯遊後,各自踏上人生路途,劉克襄說,留在台灣行醫並投入文學創作的賴和,用詩作表達對社會的關懷,被後世譽為台灣現代文學之父,而前往東京深造,之後回台的杜聰明則被譽為台灣醫學之父。

已故小說家鍾理和的故事曾被翻拍為電影「原鄉人」,劉克襄表示,鍾理和1930年代曾愛上同姓女子,遭家人反對,因戀愛而抑鬱,和哥哥探險大武山,並寫下4000、5000字記錄,描述登山過程和部落原住民生活。結束這趟探險後,就決定和心愛的人私奔到中國東北。

除名人探險壯遊故事,劉克襄也分享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認識的一對素人夫妻。

劉克襄表示,70多歲林美雪帶著自己17歲橫越中央山脈文章和筆記本請他指教。當時想參加救國團辦的橫越中央山脈探險,不只要成績好,體力也要及格,當年女師專僅3人錄取,林美雪就是其中之一;林美雪丈夫不甘示弱,秀出自己19歲單車環島日記,記錄在墾丁看到捕鯨、在恆春種田割稻等體驗。

劉克襄說,這對老夫妻每年底發起冬季募款,邀認識的人捐物資、買電腦,運到山裡幫孩子和弱勢家庭,因為他們年輕時到處旅行,看到這樣的狀況,現在有能力就希望回饋,讓壯遊不僅止於自我探索,更和社會有進一步互動。

劉克襄還提到2011年山難去世的林克孝表示,他曾在司馬庫斯古道遭遇驚險,後來翻閱資料時發現林克孝17歲時有類似經歷,當時被泰雅族老人解救,他主動寫信去認識林克孝,兩人成為朋友。

林克孝遇山難後,劉克襄前往參加告別式,認識很多林克孝生前友人,陸續聽到部落朋友談起林克孝對他們的幫助。

劉克襄表示,林克孝走過的地方,大家都很懷念林克孝,南澳部落更把林克孝當自己人,能這樣被探險的地方的人士尊敬、接納,是壯遊中最高層次類型。

劉克襄說,從1911年到2011年,看到不同階段年輕人旅行,有的以個人成長回饋社會,被異族異地異文化接納,這樣的探險經歷可提供學子借鏡,在未來人生作為課外學習參考。1060927


延伸閱讀》劉克襄年輕壯遊失敗 卻意外啟發齊柏林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地機族
172.30.14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