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學生拍片記錄抗爭人生 堅持沒五輕的日子

2016/8/24 15:12(8/24 15:55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許秩維台北24日電)通往天際的煙囪,象徵經濟起飛,卻也帶走乾淨的空氣。中正大學傳播系學生拍攝紀錄片「沒有五輕的日子」,記錄高雄煉油廠關廠事件及抗爭者的後續人生。

中正大學傳播系學生拍攝的紀錄片「沒有五輕的日子」近日獲新北市學生影像新星獎「非劇情類」第一名,近期更將參與「脫口罩!找藍天」影像行動計劃巡演,希望喚起民眾對空污的關注。

片中以28年前反五輕運動的靈魂人物為主角,回顧高雄後勁居民歷經3年陳情、公投,甚至爬上燃燒塔懸掛標語,仍無法阻擋五輕廠動工,只得到25年後遷廠的承諾,隨著期限到來,居民以為煉油廠停止運作、能放下重擔時,中油卻表示將續用油槽,雙方協商未果,但當年抗爭者早已老去。

「雖然我是高雄人,小時候回家路上看到那些煙囪,就知道高雄到了」,導演陳庭旭說,當時不會想到住在周遭的民眾生活和空氣污染,只知道它為台灣帶來多少利益、創造多少就業。

儘管對反五輕運動不陌生,陳庭旭說,他在去年才得知2016年是政府承諾五輕遷廠的期限,加上先前常拍攝社會、環保運動相關公民新聞,因此決定和同是高雄人的王教安,及兩位同班同學陳鴻鈞、陳忠業組成「神農工作室」團隊。

團隊花了近1年拍攝,幾乎週週往返高雄,貼身記錄抗爭者的日常生活、跟著參與各種活動。「反五輕只是一個手段,不是目的」,這是其中一位自救會成員每次回憶過去時的口頭禪,也是讓學生團隊印象深刻的一句話。

王教安表示,這些抗爭者都已50、60歲,花20幾年抗議為的是什麼,只希望後代子孫能過得更好,不要再像他們一樣忍受噪音、污染的痛苦,活在某天突然爆炸的恐懼中。

陳庭旭表示,雖然紀錄片已完成,但後勁居民的抗爭仍在進行,他也會繼續追蹤,並將用公民新聞的方式報導後續發展。1050824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地機族
172.30.14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