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狄培理為東西文化搭橋 終化身為橋

2016/9/24 11:28(9/24 11:38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陳至中台北24日電)20世紀初,一個美國青年隻身抵達中國大陸,國學大師錢穆大筆一揮,為其起了個寓意深遠的名字。他無愧於名,用一輩子的時間鑽研儒學,搭起東西文化橋梁,最終自己也化身為橋。

第二屆唐獎漢學獎得主,現年97歲的狄培理(William Theodore de Bary),華文學界有一個更熟悉的名字—「狄百瑞」。

1948年,狄培理拿到燕京大學(北京大學前身)獎學金,渡過大洋抵達中國大陸。這位美國青年對儒學特別有興趣,尤其是明末黃宗羲的「明夷待訪錄」。

在狄培理寫給母親的家書中,有這麼一段故事。當時國共內戰正打的不可開交,狄培理和幾位瑞士傳教士一同登上長城,壯闊景致和戰爭對峙的緊張氣氛,讓傳教士唱出一首激動人心的瑞士山歌;音符跨越了國界和族群,附近的中國老兵,也跟著哼出高亢的中國歌謠。

或許這個場景,一直縈繞在狄培理心中,接下來的研究生涯中,他致力分析東西文化的異同。例如著作「中國的自由傳統」便指出,中國缺乏西方意義下的「自由主義」,但並非不重視自由,尤其在明代理學中,保存了許多自由傾向(liberal tendencies)的價值。

狄培理相信,不同文化中仍可能具有相同的價值,因此透過文明間的對話,可以解決世界的各種危機。

中央研究院院士林毓生日前受訪指出,狄培理發展出文明對話的比較研究,認為東西文化可以互相截長補短。例如西方個人主義造成的缺陷,可用帶有強烈「社群主義」的儒家思想作為補充。「東方文化不只是被動,也可對西方主流文化有積極、創造性的回應。」

今天第二屆唐獎得獎人演講上,鄭義靜(Rachel E. Chung)代替恩師上台。她形容狄培理不只是東西文化的「搭橋者」,自己也已化身為橋(having become a Bridge more than just a Bridge-Builder betweenthe East and West)。

鄭義靜說,狄培理將儒學推向國際,不同文明的人都可透過狄培理的著作,瞭解儒學的精義。他的貢獻放到今日尤其重要,因為世界正在翹首觀望,看著中華文化如何成為全球文化的一部分。1050924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地機族
請繼續下滑閱讀
總統府接見唐獎得主 交流經驗
172.30.1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