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客家青年張維翰 返鄉守老窯傳技藝

2018/1/17 18:16(1/17 19:46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管瑞平苗栗縣17日電)8年級生張維翰原本只想當個平凡上班族,不忍白髮雙親奮力抬出剛燒製出窯的陶甕,毅然返鄉承接家業,向老師傅學藝傳承手擠坏技法,讓50年老窯廠邁向新生。

28歲的張維翰是苗栗縣銅鑼鄉「銅鑼窯」第三代窯主,自幼在窯廠長大,升高中前的暑假,曾為買電吉他參加熱音社,踏入工廠做陶,歷經2個月搬陶、搬土,真切體會這行業的辛苦,出社會前設定的職涯目標,只是朝九晚五上班族,「燒窯製陶」始終不在謀職選項中。

苗栗縣因有豐富的陶土資源,加上客家人純樸勤奮精神,曾帶動陶瓷產業蓬勃發展,隨著時代發展,大陶甕、大水缸的需求量減少,傳統窯廠漸沒落,儘管家中生意清淡,父母仍支撐張維翰完成學業。

「他們真的老了」,某次他見白髮雙親艱辛抬著剛出窯的大水缸,驚覺父母體力大不如前,體認到身為獨子的使命,決定踏上傳承之路。

銅鑼窯擁有國寶級當家師傅徐鑫昌,專精傳統福州式製陶技術,手擠坏功夫一流,尤其擅長超大型甕缸製作;張維翰跟著81歲老師傅學習技法,也到亞太創意技術學院茶陶創意研究所攻讀進修,扎根傳統技藝與追求創新並進。

張維翰指出,大甕、大缸無法拉坏,須純手工先做基底,再逐漸以手擠坯方式慢慢往上銜接,除了得充分掌握陶土乾濕度,在土半乾時,兩手分別在缸內外以木槌拍打,內外力氣要剛好互抵,否則就功虧一簣。他說,看慣老師傅做,以為很輕鬆,實際下手才知道掌握力道並不容易。

此外,傳統大陶甕工序繁多,從練土到製作、陰乾、修坯、上釉、進窯燒製,直到出窯,十分「厚工(台語)」,製作過程考驗專注細心與耐力,稍不注意都會影響燒成率與價值。

張維翰表示,傳統窯業生存不易,因為師傅逐漸凋零,願意學習的後進很少,工人也不易招募。因此,接手經營後,積極創新,力求多元化,增設展售、展覽區及故事館,朝文創、休閒、觀光方向發展,為老窯廠注入活力、開創新價值。

身為銅鑼窯第三代傳人,張維翰希望保存即將失傳的製陶技藝,銜接傳統與創新,重新帶動陶瓷產業蓬勃發展,去年底榮獲客委會客家青年創新發展獎。1070117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地機族
172.30.14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