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楊金龍明赴立院 書面報告籲採雙引擎拚經濟

2018/4/1 09:25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范正祥台北1日電)中央銀行總裁楊金龍明天將赴立法院財政委員會報告並備詢,在已送到立法院的書面報告中,楊金龍建議,採「外需」、「內需」並重的平衡策略,啟動雙引擎,推升國內經濟。

立法院財政委員會明天邀請楊金龍就「20年來(1998年-2017年)我國經濟成長率、通貨膨脹率及人均GDP與新加坡、韓國及香港之比較」進行專題報告,並備詢。

中國國民黨籍立法院財政委員會召委曾銘宗今天上午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時說,贊成楊金龍的觀點。曾銘宗強調,排入此案是希望國人正視台灣經濟發展面臨的危機與挑戰,「過去已成事實,未來要怎麼辦?」政府要拿出振興經濟對策。

關於台、星、韓、港經濟表現的比較,楊金龍在書面報告中指出,全球金融危機之前,1998年-2007年,新加坡成長表現最優,其次為台灣,再來是韓國,香港成長動能則偏弱。全球金融危機後,受全球景氣趨緩影響,台灣經濟所受衝擊較大,從1998年-2007年平均經濟成長率4.99%,下降至2008年-2017年平均2.69%。

分析全球金融危機後,台灣經濟所受衝擊較大,楊金龍表示,新加坡與香港均為國際金融中心,且新加坡生技、石化、資通訊等產業發達,經濟復原較快。韓國經濟規模較大,內需市場相對較大,且因財政寬裕適時採取財政激勵措施,有助支撐經濟成長。港、星、韓的內需均為主要的成長動能,貢獻度為台灣2倍以上。

他指出,新加坡內需貢獻增加主要來自民間投資;香港來自民間消費;韓國來自民間與政府投資。台灣內需貢獻減少,主因民間消費與民間、公營事業投資成長下降。

分析全球金融危機後,台灣與星、韓、港表現差異的原因,楊金龍也提及,2008年-2017年與1998年-2007年相較,台灣薪資成長緩慢、少子化與人口老化,以及國人赴海外工作人數增加,致使民間消費不易提升。還有,台灣受中國大陸經濟結構轉型,以及參與區域整合程度落後等影響,也導致外需動能較前期減弱。

楊金龍總結,全球金融危機後,港、星、韓採內需為主要成長動能的策略,使得經濟成長超越台灣。因此,台灣宜採「外需」、「內需」並重的雙引擎策略,並透過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及產業政策的相互搭配,協助產業調整轉型,進而帶動廠商投資意願,以協助經濟成長、增加就業與促進薪資成長。

他提出五建議推升國內經濟成長,包括:首先,採「外需」、「內需」並重的平衡策略,啟動雙引擎;推動高品質基礎建設,排除投資障礙,促進民間投資,提高總合需求及生產力。

其次,因應美國貿易保護主義興起及大陸供應鏈在地化,ICT(資通訊)產業宜朝向微笑曲線高附加價值兩端發展,以鞏固競爭優勢;服務業則結合ICT科技,創造加乘效果,以提高產品附加價值。

第三,強化研發能力,培育人才,加強產學合作,以提高勞動生產力。

第四,積極準備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以分散出口市場。

第五,貨幣政策無法也不應單獨擔負經濟發展的職責,應與財政政策、經濟政策(特別是產業政策)相互搭配。

楊金龍指出,貨幣政策有其限制,不是萬靈丹,無法解決投資環境惡化、產業轉型緩慢、人口老化等結構問題。貨幣政策透過維持金融及物價穩定,提供經濟穩定發展的環境,加上財政、經濟政策的相互搭配,以達成經濟果實由全民共享,具包容性且持續的經濟成長。(編輯:趙蔚蘭)1070401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地機族
172.30.14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