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歷經苔蘚惡地 台灣研究員觀察極地樣貌

2018/7/14 13:30(7/15 09:05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黃旭昇新北14日電)春雷環境學社與俄羅斯國家科學院合作的極地交流計劃,研究員尤仕承及傅詠豪歷經惡劣的苔蘚地貌,在台灣捐贈的研究站駐點,觀察北極燕鷗、永凍湖,學習雅庫特人的極地生活。

從台灣前往俄羅斯展開研究計畫的研究員尤仕承及傅詠豪,完成此行第一階段觀察研究,從極地平安回到全世界最冷的城市雅庫次克,昨天在有網路的世界傳回極地的生活紀錄。

台灣西伯利亞探查隊緣起於2014年一隻西伯利亞白鶴與親鳥失散,迷途到台灣521天,並在新北市金山區農地留下生態保育、環境復興、官民學界合作等多項紀錄。

他們是台灣前往北極展開生態研究的第3批研究員,兩人與俄羅斯國家科學院學者,前進極北的小鎮喬庫爾達(Chokurdakh),進入保護區的極地苔原,觀察研究生態與氣候變遷,一起為全球生態努力。

春雷環境學社執行長廖仁慧表示,兩座研究站今年5月趁著大雪紛飛雪未融化之際,由當地保護區管理局僱工運到定位。尤仕承與傅詠豪以及俄羅斯科學家,與世界各地研究全球暖化的學者,不用冒著生命危險,不必擔心斷糧與補給,未來可專心做研究。

廖仁慧說,感恩民間的善款運用在國際學術交流,資源得以深耕台灣,逐漸茁壯。研究站大門還有台俄雙方的國旗與捐贈者李氏三姊妹感念父親李毅的感言,說明紀念父親並盼修復遭破壞的環境,令人動容。

台灣研究員跨越北極圈,以人力徒步方式前進永晝的北緯72度極地科學研究站,幾乎是前進世界的盡頭。回到雅庫次克的尤仕承說,欣賞許久不見的夕陽,更覺日落的珍貴。

尤仕承在臉書貼出一張北極燕鷗的照片,他表示,北極燕鷗以長途遷徙聞名,來往於南北極的兩個夏季間,被認為是一年中擁有最多太陽的生物,生活於兩個日不落的季節。

他說,資料顯示這些長壽鳥類一生飛行的距離足以來回月球,雄北極燕鷗在求偶和育雛階段會抓魚回來給雌鳥。不過,他所觀察與拍攝的這隻燕鷗,只是抓魚回來挑逗另一隻鳥然後自己吃掉。他的體會是,在北極的生活守則是自己先求生存。

傅詠豪也表示,因為履帶的越野沙灘車故障,在苔原每天背著重裝備要走將近10公里非常曲折的路線,過著精實的行軍生活。

尤其,滿地濕軟的苔蘚,是此行最難熬的陷阱。苔蘚下的土壤流失時,會有吸引力阻礙步伐,即使是乾草也可能因為踩不穩又絆倒在堅硬土丘,堪稱是腳踝的殺手。

傅詠豪說,涉水在稻田般的淺湖,深度卻可以到大腿,走起來讓人心驚膽顫。鞋墊與襪子第一天就磨破了。最冷的永凍土,有如泥巴的冰,或像是巨大的黏土泥漿沼澤,永遠不知道哪一步會突然掉下去。

廖仁慧說,因為一隻鳥串起全世界的鶴緣,和更多的友誼,也讓我們看見世界,更珍惜台灣。研究站目前還缺少太陽能發電板與相關設施,盼望世界各國研究氣候變遷的學者,將來跨國交流環保議題時,會有更佳的環境。(編輯:方沛清)1070714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地機族
172.30.142.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