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全球定位導航衛星4強爭霸 將改變全球戰略

2018/8/6 18:23(8/6 18:32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唐佩君布魯塞爾6日專電)許多人常依賴衛星定位導航系統,其實這項科技牽涉國家安全大戰略,繼美俄之後,歐盟及中國衛星定位導航系統將在2020年達到全球覆蓋,學者認為這將改變全球戰略格局。

最近在太空競賽方面陸續傳出國際大事,7月25日歐洲太空總署(ESA)宣布亞利安5號火箭(Ariane 5)順利升空,載送4枚伽利略(Galileo)所屬衛星進入軌道,這對歐洲意義重大,因為數萬公里的高空上,伽利略系統衛星已經擴增至26顆,除了朝完成2020年全球訊號覆蓋更進一步,更重要的是這代表歐洲在衛星科技戰略方面擺脫對美國依賴。

比利時根特大學國際學研究所資深研究員廖立文是專長太空政治及區域治理的國際學者,他近日接受中央社專訪,介紹美國、俄羅斯、歐洲聯盟及中國4大定位衛星系統背後的各自國家安全戰略。

廖立文表示,定位衛星起源並非幫助人們找路,而是軍事用途,是美國與蘇聯冷戰時期產物,1970年代開始,美國海軍為追蹤自家潛航各地的核子潛艇而發展出全球定位系統(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這套衛星系統功能精進後,在1991年波斯灣戰爭時期所展現的定位攻擊能力讓全世界大開眼界。

不過,GPS從軍用走向民間,還是因一件國際大事推動,廖立文說,1983年9月韓航班機因導航故障,班機偏離航線誤闖蘇聯領空,遭蘇聯擊落後,美國總統雷根下令將全球定位系統開放民用。

至於蘇聯同樣在1970年代發展格洛納斯衛星系統(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GLONASS),相較於GPS是軍民混用功能及信號全球覆蓋,格洛納斯則是純軍事用途,且衛星部署偏重在飛彈布置的北極範圍。

廖立文說,美國GPS開放民用讓許多國家受惠,但歐盟卻看到國家安全危機,若有一天美國關閉訊號或調降精準度,能夠想像會造成飛機、輪船等運輸業如何大亂嗎?而且定位衛星中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零件「原子鐘」,若失去準度,對跨國金融交易將是災難。

因此歐盟20多個成員國達成共識,約自2000年起建置自己的伽利略定位衛星,這項計畫一開始預計需要30億歐元(約新台幣1065億元),隨後經費一路追加,這項「不讓別人遮住眼睛」的國家安全投資最後高達約100億歐元(約新台幣3550億元),定位精準度將可達20公分,並已在2016年開始提供第一階段區域性服務,預計2020年提供全球覆蓋。

他指出,在歐盟建置伽利略衛星早期階段,因龐大的資金需求難題,一度促使歐盟與當時崛起的中國合作,但隨後美國忌憚施壓,歐中合作僅2年就破局,但是中國拿到了重要的技術,因而自行發展北斗系統,反過來與伽利略競爭。

在導航系統上一個小小的定位點,卻吸引美俄歐中4大強權競逐,廖立文表示,太空競賽是國家安全及區域治理的另一個戰場,以歐盟為例,伽利略衛星除可降低對美國依賴,資訊還可以分享給其他國家,反過來讓更多國家依賴歐盟,這也宣告太空競賽已從技術走至戰略應用,正在改變全球戰略格局,後續應觀察美俄歐中4大強權如何下棋。

廖立文認為,太空競賽中的新興國家多半競相發展的是建構自身太空科技與應用能力,只有強權才有企圖握有宰制太空的權力。從國際政治現實來看,台灣應該避開太空政治問題,而盡量與盟友和戰略夥伴結合,在衛星服務方面爭取商機,緊抓發展與強化自身太空產業的最佳時機。(編輯:林憬屏)1070806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地機族
172.30.1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