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丁肇中團隊發現暗物質存在線索

2014/9/19 03:11(9/19 10:29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江今葉布魯塞爾18日專電)諾貝爾物理獎得主丁肇中今天發表最新研究報告指出,宇宙射線在高能量時會出現新的反電子源,並精確測出反電子分率隨能量增加的增速,有可能證明宇宙暗物質確實存在。

丁肇中今天在日內瓦歐洲粒子物理中心(CERN)發表最新的高能量宇宙射現電子與反電子研究成果。

他表示,「阿爾法反物質太空磁譜儀」(AMS)分析國際太空站(ISS)測得的410億件初級宇宙射線,並測量能量在5億到5000億電子伏特的反電子分率發現,在80億電子伏特時,反電子分率會開始快速增加,顯示有新的反電子源存在,並精確測出此一增加速率,發現並無明顯的尖峰存在,反電子分率也是各向同性,強烈顯示高能量的反電子可能不是來自某些特定方向。

丁肇中表示,精確測量反電子分率對瞭解暗物質的來源十分重要,暗物質的本質,只會反映在反電子分率多出的特徵上。

這項研究已經確認第一到第四特徵,與質量在1兆電子伏特量級的暗物質粒子(超微中子)的存在相符。AMS正在研究第五項特徵,亦即反電子分率在轉折點上的下降速度。

丁肇中1995年開始主持AMS實驗計劃,2011年成功將AMS送到太空站,進行暗物質研究,尋找反物質、暗物質與宇宙射線的起源。包括歐洲、美洲與亞洲在內共15個國家參與AMS建造與研究,

台灣也參與這項計劃,並且是AMS亞洲監控中心所在地,由中研院院士李世昌,以及中央大學教授張元翰、中研院副研究員灰野禎一主持,對偵測器建造與當前的數據分析做出主要貢獻。1030919

※你可能還想看:
暗物質新解 助宇宙生成解密
中研院研究 否定美國對暗物質的詮釋
黑洞其實不存在? 霍金再度砸下震撼彈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地機族
172.30.14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