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特派專欄 法國中學生赴金門研究鱟圓夢

2018/1/17 15:57(1/18 08:52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駐巴黎特派員曾依璇/1月17日對一個生活在巴黎近郊失業率高於全國平均小鎮上的孩子來說,夢想是什麼?13歲的尼魯達中學學生可能還無法回答,但他們為赴金門研究鱟,做了許多努力,化不可能為可能。

在巴黎東北郊奧爾奈蘇波瓦鎮(Aulnay-sous-Bois)任教的法籍英語教師瑞碧彥(Yann Reby),固定於每週四下午的一小時時間裡,教授10多名尼魯達中學(College Pablo Neruda)學生有關台灣的知識,並引導他們寫英文信給遠在金門金湖國中的筆友。

2017年年末某天,瑞碧彥指導學生寫信,這週的主旨是耶誕節和新年的慶祝文化。他在白板上一一寫下信件內容的結構,從開頭的問候語、主題的闡述到結尾致意,細心地幫助學生寫成一封文情並茂的信。

這些少年、少女一邊低頭做筆記,一邊說笑,不時舉手向老師發問。

在他們背後,中華民國國旗與一面加拿大國旗並排高掛牆上,布告欄裡釘著一面金湖國中「誠正勤樸」校訓錦旗,還有好幾個從金門寄來的牛皮信封;另一面牆上,貼著一大張詳細的金門地圖。

瑞碧彥寫完信件內容的步驟後,不知道從哪裡捧出幾卷海報,學生們心生好奇,一擁而上,發現是台灣風情的海報,紛紛驚呼起來。

這些海報張張不同,有絢爛煙火下的101大樓,有原住民舞姿,有廟會民俗等。瑞碧彥一邊展示,一邊分贈給幾名幸運兒,同時安撫向隅的學生說,下次還有機會。

教室的窗隔絕了冬寒,不同於外面的蕭條,室內的氣氛相當熱絡,海報吸引了學生的目光,沒人特別注意到一張長桌上的大紙盒裡,躺著很不尋常的東西。

那是兩隻很大的鱟標本,背甲帶著暗灰色光澤,腹部的硬刺和長長的尾劍看來還有嚇阻功能。這麼奇異的存在卻無人關注,是因為學生們對鱟已經相當熟悉。

13歲的希斯蘭(Ghizlaine)和同學克拉拉(Clara)伸手各捧起一隻鱟,上半身就被遮掉了大半。

鱟被稱為「潮間帶的活化石」,存在至少有4億年之久。根據金門水產試驗所資料,近數10年來,由於環境大幅被開發、破壞,鱟在全球分布的地區越來越窄,數量也越來越少。

在台灣,過去西部沙灘還有許多鱟,如今已不可尋;30年前的澎湖也還有,現在只能偶爾看見,此外就只剩金門可以看到鱟的蹤跡。

鱟是台灣的珍貴生物,但許多人不僅不知道這種生物存在於金門,也不知道這個字的讀音同「厚」。

而從沒去過台灣的希斯蘭和克拉拉,說起鱟反倒像自家寵物一般自然。

她們捧著標本向中央社記者介紹:「這是來自台灣的鱟,是在海裡找到的,它瀕臨絕種,因為人類要用它的藍血,去檢驗醫療器材是否清潔。」

希斯蘭是突尼西亞裔,跨國旅行只去過突尼西亞,但是今年4月6日到24日,她將與工作坊的同學們一起造訪台北和金門,一方面體驗不同文化、練習說英語,一方面進一步學習有關鱟的知識。

她滿懷期待地說:「我想知道台灣人怎麼過生活,當然還有食物!」

這趟為期19天的旅行將由瑞碧彥與另一名教師帶隊,這不是一般校外教學,得來也並不容易。

瑞碧彥曾多次前往金門,幾年前,他靈光一現,想為兩地學生創造具體交流的機會,他說服了任教金門的英語教師史安竹(Andrew Stewart),共同安排學生通信、進而互訪,讓他們接觸並瞭解對方的文化和歷史遺產。

於是,2013年秋天開始,兩地學生成為筆友,一段時間後,瑞碧彥先邀請金門師生到法國一遊,同時替自己的學生找資金前往台灣。

尼魯達中學師生的首度金門行還算順利,但有了一次經驗後,瑞碧彥對今年4月的第2波旅行有更多期待。

在第一波旅行中,法國師生們參觀金門縣水產試驗所,認識了鱟這種生物。

鱟不存在於歐洲,對法國人來說相當奇異,於是瑞碧彥決定在第2波旅行中,以鱟為主題,讓交流更具教育性。

只是,尋求旅費贊助不是簡單的事,尤其一所位於經濟條件相對弱勢的巴黎郊區中學師生,說要去台灣旁邊一個小島這麼遙遠的地方,一般人乍聽之下很難理解,但瑞碧彥最終說服一些機構給予贊助。

他受訪時表示:「當我們談起一個小島,談起鱟,會勾起贊助人士的想像,這會有很大的不同;如果我們說要在歐洲,在愛爾蘭或英國很普通地旅行,人們不會被吸引,但鱟這種在一座遠方島上的奇異生物,會讓他們想像,他們就會對我們的計畫有興趣。」

瑞碧彥的用心和積極,替學生們爭取到法國巴黎銀行(BNP Paribas)轄下基金會的一萬歐元(約新台幣36萬元)贊助,其餘旅費由學生每人負擔360歐元,再加上市政府和一些協會的支援,讓這趟夢想旅程得以實現。

去年11月,15名金湖國中學生造訪法國,由尼魯達中學學生家庭接待;今年4月,輪到尼魯達中學學生前往金門,住宿在對方家庭,如此不僅免去了住宿費,也讓學生更深入探索常民生活和文化。

瑞碧彥說,他希望學生不只是表面上看看景點就回家,而是真正與當地人相遇、建立關係。

他舉例,當金門學生遊覽巴黎,白天欣賞莊嚴的參議院和國民議會,體會建築、歷史的厚度,晚上回到郊區借宿當地家庭,感受居民的友善和慷慨分享,兩種經驗融會在一起,構成旅途的豐富性,是一種不同文化的互相滲透。

不過,對尼魯達中學學生而言,這趟旅行將遠超過文化交流,還多了一層意義,或許可以說是一種人生觀的塑造,這要從奧爾奈蘇波瓦鎮的社會背景說起。

奧爾奈蘇波瓦鎮距離巴黎市中心約20公里,只有8萬多人口。根據法國國家統計及經濟研究局(Insee)數據,2014年,這個小鎮的貧窮率(貧窮人口占整體人口比例)為26.3%,比同年全國平均14.1%高出甚多;這裡的年薪中位數為1萬7036歐元,比全國平均2萬150歐元差了一大截;失業率高達19.7%,幾乎是全國平均10.4%的兩倍。

這些數字,或多或少說明部分尼魯達中學學生的家庭經濟條件。

13歲的薩芙拉(Saphora)很坦白地說,這個小鎮的氣氛不太愉快,她也很少有機會到法國以外的地方旅行,「但我們現在幸運地擁有一個機會到世界另一端旅行,感覺很興奮,這讓我們有夢」。

瑞碧彥解釋,這所中學的學生很多屬於弱勢,有些對未來不抱什麼期望,覺得自己出生在這一區,就彷彿什麼也做不到。

但他強調:「我們現在在談的是化不可能為可能。去台灣這件事,這麼遠,這麼奇特,又這麼不可能,如果我們連這個都能做到,生命中還有什麼做不成?我們肯定能做到很多事情。」

這就是瑞碧彥對學生的期許:「我希望他們把自己的極限設定在更高的地方,甚至不設限,要告訴自己,我有一個夢,一個瘋狂的念頭,我要盡一切力量去實現,然後做到。」1070117


延伸閱讀》尼魯達中學4月再訪金門 金湖國中安排什麼文化交流?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地機族
172.30.14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