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韌性的力量

發稿時間:2016/05/14
心理韌性的力量
心理韌性的力量
作者|鮑赫斯‧西呂尼克
譯者|謝幸芬、林德祐
出版社|心靈工坊
出版日期|2016/03/15

  心理韌性是人人都具備的自我修復能力,任何遭遇心理創傷的人都能超越自我,不被「過去」綁架――痛苦災禍中蘊含至福的種子,有待日後長成為超越的意義。在這本探討「心理韌性」的法國經典之作中,作者以創傷過來人的身分,衷心為我們講述許多既神奇又神祕的修復經歷,挑戰對於創傷的成見。

文章節錄

《心理韌性的力量:從創傷中自我超越》

創傷不盡相同,故事並非命中註定

  我們的故事並非命中註定。

  白紙黑字寫下的東西並非不可更動。今天正確的,明天未必依然無誤,因為決定論的賞味期限非常短暫。我們經歷過的苦痛迫使我們蛻變,我們總是希望改變生活的方式。這也是為什麼早年匱乏會帶來暫時的脆弱,日後隨著情感與社會的際遇創傷有可能逐漸修復或是急轉直下突然惡化。

  從這個角度來理解,心理韌性可說是一種自然的過程,我們原本的樣子必然會和生態環境、情感環境和語言環境交纏、編織在一起。只要其中一個環節出了問題,一切都會崩毀。只要一個倚靠點出現了,重建的工作就可以開始了。

  當然,創傷的當下,大家都只惦記著傷口。成年人往往是重新修復之後才能夠講述童年遭遇的拂逆,也只有在這種情況我們才能討論所謂的心理韌性。通常我們都沉浸在回顧過去的幸福,我們只關注表象,只談及社會的重建,我們只知道這個人事業成功,對於他內心深處發生過的事一無所知。

  問題必須從兩個面向來討論。從外部來看,心理韌性時有所聞,這也證明個人是可以走出自己的創傷的。從內部來看,人的結構必然包括矛盾整合法,這證明了創傷者內在是分裂的,天堂與地獄同時存在,幸福是建立在剃刀的邊緣。

  盎格魯‧薩克遜人世世代代總是強調要樂觀,就像他們的座右銘說的:「我有,我在,我能」,為了要釐清這一團編織之謎,他們特別作了實地考察,關注創傷兒童的心靈這一塊領域,觀察他們的發展與變化。夏威夷的考艾島(l’île de Kawaï)上,兩百多名兒童接受長期追蹤調查,這些兒童都遭遇過社會或雙親的嚴重問題。數十年過後,有一百三十位兒童經歷過醫藥、情感精神和社會災難,印證了環境因素的重要性。但是對於其餘七十位快樂活潑、發展良好,變成社會菁英的這些小孩這段期間的演變,卻沒有人特別關注,更何況他們早年同樣遭受過生命嚴峻的考驗。

  有十一位孩子接受美國社會協助,進行長達五十年的追蹤調查。研究人員定期會面,針對他們的生理、心理情感、智力和社交狀況進行報告。剛開始觀察的時候,這些兒童的狀況相當脆弱,由於曾經遭受創傷。到了青春期,他們依舊是高風險族群,特別在情感和社會規劃方面,但是我們在大部分人的身上看見了心理韌性的因素逐漸發展出來:有一些變得獨立,擅長建立關係,富創造力和幽默感。許多成年人在童年時曾遭遇非人性的對待,長大後非常注重倫理的問題,這也證明因果循環並非不好的事情,悲劇不見得會重演。到了四十五歲左右,十一位兒童有八位事業有成。其他三個人生一團糟,他們卻不是當年受創最嚴重的人,不過他們曾經遭到孤立,也不曾有人支持鼓勵他們。

  數十年來的研究更加確定了醫師們的感覺,他們都了解個案的歷史,這些個案顯示,如果兒童的周遭有一些有利於發展的輔導員,受創者可以走出創傷,未來不會是黑白的。

  有人針對六十多位安置在寄養家庭的兒童進行長期追蹤,直到他們二十五歲。超過一半的人都有良好的轉變:他們身體健康,喜歡自己的工作,有固定的伴侶,小孩也都正常發展。百分之十二的人都能獨力應付事情,百分之三十二的人有醫療、心理情感或社會的問題。這一個子群的演變過程並沒有比整體人口更加艱難,其中有百分之二十三的年輕人有身體、心理或社會的問題。童年經歷過不幸事件當然是一件艱辛坎坷的事情,但並非社會老是歸咎的跨世代悲劇。

目前研究人員只注意到廢墟殘垣,而現在必須要開始邁向復原之路

  值得一提的是,幾乎所有走出創傷的人,很快地就會建造出一套「人生理論」,包括了夢想的部分與理智化的過程。幾乎所有心理韌性的兒童都必須面對這兩個問題:「為何我必須承受這些痛苦?」這個問題會引導他們建構知識,有理智的思考。另外一個問題:「我要怎麼做才會依然快樂?」這問題則使他們開始築夢。當這個心理韌性的內在因素能夠遇到有人伸出援手,這些小孩子的變化就不見得處於劣勢。

  這些兒童成年後過得最痛苦的,都是幼年患有精神疾病,遭受父母親凌虐的小孩,或者無法找到情感替代的小孩,這或許是因為他們過早地要為這些傷害他們的大人負責。這並不意味著他們會走不出自己的陰霾,而是更加確認了一件事情,他們的內在世界與外在世界無法編織出連結。

  災難不見得會惡性循環。但是惡性循環經常是人為的,比方說我們的文化總是將兒童侷限於某一道命運中,於是就索性讓他們與這場不幸沉溺在一起,努力地執行一件文化本身已為他們預設的事。……

  ……事實上,心理韌性有上千個影響因素相互牽連,必須加以分析,因為有些因素相對來說比較可行,也比較有效。自我情感的交織似乎是決定心理韌性能力的主要因素。然而,情感是一種身體感受到的知能:侮辱一個小孩,說他是私生子,還是尊他為貴族的後裔,自然會引發不同的情緒反應。這又回到我們之前說的,一個孩子因為自身行為而感受到的情緒,往往是社會論述框限出來的。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