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這種病

發稿時間:2016/07/23
教育這種病
教育這種病
作者|廖振順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16/05/17

  升學導向的教育現場,一代代學子深陷成績評定裡,喪失了學習興趣。師鐸獎得主廖振順老師二十五年來深刻感受年輕孩子的迷茫無助,親身見識功利教學的弊端叢生,以理性又誠懇的筆調寫出人師真正重要的使命──引導學生發現思考的力量,看見有希望的未來。

文章節錄

《教育這種病》

烏龜跑贏了

贏在起跑點不等於到達終點

  龜兔賽跑誰跑贏了?烏龜跑贏了,為什麼?因為兔子在睡覺,而烏龜不停地往前邁進,即使烏龜爬得再慢,但是只要肯爬,終有爬到終點的時刻。兔子跑得快好比智商高的學生,一個智商高的學生若是一碰到挫折就放棄,學習成就便會非常有限。烏龜跑得慢就像是智商普通的學生,若是有一隻烏龜堅定剛毅、永不停歇,那麼這隻烏龜的最終表現,經常會令人刮目相看。

  烏龜取得光榮的關鍵在於「堅定的毅力」,二〇一三年,賓夕法尼亞大學心理學教授Angela Duckworth在TED的演講中,引起教育界對「堅定毅力」的大量討論,Angela Duckworth教授和她的團隊設計了一些測量「堅毅指數」的工具,受測對象從軍校生到一般中學生,她很驚訝地發現,決定一名學生是否能取得畢業資格或成績是否優異,並不在於傳統認知的智商或是贏在起跑點,而是這些學生當中誰的毅力最為堅定。美國經濟發達,生活條件普遍優渥,孩子數量又不多,多數兒童在成長過程中,更少面對挫折與失敗,凡事都自動化,網際網路講究的是快、準又方便,線上購物只要一鍵完成,如此的成長環境,若是沒有適當給予培養毅力的教育,非常容易在學業上一遭遇困難挫折就迅速放棄。

  學校裡跑得飛快的兔子是少數,絕大多數學生的學習狀況有如緩慢的烏龜,如果你是飛快的兔子,那真是要謝謝父母給你的天賦異稟,若能善用發揮,那會是社會、國家、人類之福。如果你和多數人一樣學習緩慢有如烏龜,別氣餒,我們只是要爬得久一點罷了,只要肯爬、持續爬、充滿毅力、堅持到底,終究也能爬到目標,而且在慢爬人生的過程中,還可以細細品味周遭的一切。

老師不該做的事

  大師兄和二師兄發生激烈爭吵,吵完之後,大師兄跑去找師父評理,大師兄告訴師父說,二師弟是如何的可惡,師父聽完之後說:「嗯!你是對的。」大師兄於是開心地離開。過了不久,二師兄也跑來找師父評評理,師父聽完了之後,對著二師兄說:「嗯!你是對的。」在師父房門外掃地的小徒弟看到了整個過程,心中感到大惑不解,忍不住跑去問師父:「師父您說大師兄是對的,後來又說二師兄是對的,怎麼可能兩個人都是對的呢?一定是一個人對,另外一個人錯啊!那麼到底誰才是對的呢?」師父對著小徒弟說:「嗯!你是對的。」

立場與觀點

  上面這個故事是一個流傳廣泛的禪學故事,該怎麼解釋,就看要站在什麼立場,或是對人生有多少體悟。換個角度說,許多的爭執只不過是立場不同罷了,並沒有誰對誰錯的問題。

  說完故事的洪老師,發現學生的眼神充滿著迷霧,顯然並不清楚這個禪學故事所要表達的內涵,於是洪老師隨手拿起一個板擦,將板擦有文字的那一面對著學生,接著問學生:「如果請你們描述所看到的板擦,你會怎麼說呢?我想你會說,它是用紙做的長方形物體,表面有白色文字且底色是黃色。你相信你說的是真理,因為你相信自己看到的是事實。」

  洪老師繼續舉著板擦,「存在於你我之間的板擦,如果讓我來描述,我會說板擦是長方形這一點我同意,但它絕對不是用紙做的,很明顯地,它是用布料做的,而且表面並沒有文字,只有各種顏色的粉灰黏附在上面。如果各位僅相信眼前所看到的事實,必定會認為老師是睜眼說瞎話;如果我也只相信眼前的事實,同樣會覺得各位根本就是無理取鬧。如果我們都很堅持,一定會為各自所相信的真理吵得不可開交。」

  說完後洪老師將板擦翻轉過來,「現在各位看到我剛剛所見的板擦的另一面,而我也看到了各位所見的另一面,你我應該都會恍然大悟,原來對方說的也是事實。那麼,剛剛的爭執到底誰對呢?你可以說都對,因為我們都在敘述著所看到的事實,既然都對,那為什麼還會有爭執呢?因為你我都沒有站在對方的立場來看眼前的板擦。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受教育的目的之一,透過教育,我們學著從不同的角度來看一件事,當我們能夠比別人運用更多的角度來看一件事時,就是這件事的專家了。如果社會上每一個人都能用不止一個角度來看事情,那麼許多不必要的爭執肯定是會減少的。」

該不該問「為什麼」?

  多數從老師嘴裡說出的為什麼其實無關痛癢,但是有些時候就真的別再問為什麼了。黃老師是個媽媽型老師,對學生的關懷就像媽媽一樣,總是繞著學生周遭打轉,無論大小事總會事事叮嚀。一日,黃老師正在批改學生作業,一位導師班的學生跑來,臉上滿是憂鬱,彷彿把「我有狀況」四個大字寫在臉上,接著坦白地對導師說想去死了算了。

  關鍵時刻來了,這時黃老師可不要問:「為什麼想死?」本來情緒瀕臨崩潰、腦袋渾沌,整個人處於當機狀態的可憐學生,經過這麼醍醐灌頂的一問,頓時開始整理思緒,開始回應老師的提問:「是啊!為什麼要自殺呢?因為我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會停止這樣的恐懼和不安,停止這樣無止盡的絕望,當別人告訴我自殺不能解決問題時,我想問,你有方法讓我現在不要再崩潰、沉淪下去嗎?你有方法立刻終止絕望嗎?」老師能有方法嗎?當然不可能有!

  因此黃老師這時還不如直接說:「你已經決定好什麼時候要自殺了嗎?你打算用什麼方式自殺呢?」此時的首要關鍵得先確定學生是否有了自殺計畫,如果計畫又詳細又明確,那就有高度危險性。學生會跑來找老師,那是伸手求救的訊號,趕緊帶著學生去校園走走(別管下一節是否要上課或是要開會),邊走邊聊,問他一句「怎麼了」,會讓學生溫暖一點,不論學生說了些什麼,千萬不要以「同情」、「鼓勵」來回應,例如,「雖然你很難過,但是你想想有人一出生就沒了雙手呢?」或是「想想你爸媽和朋友會有多傷心?」想自殺的人通常都想負很多責任(但是承擔不了),這麼說只是加重他的責任與罪惡感,說實話,這種回應很少會讓事情變好。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