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戀病

發稿時間:2017/03/04
自戀病
自戀病
作者|片田珠美
譯者|林雯
出版社|光現出版
出版日期|2017/01/05

  無法擺脫自戀式全能感的成人,一旦慾望得不到滿足──跟喜歡的對象告白卻被拒;覺得理應得到高收入與社會肯定,卻被裁員……此時,他們保護自己的機制便是「責他」──千錯萬錯都是別人的錯!他們會以嘲諷、咒罵、怨恨、報復,甚至是依賴等各種形式主動「攻擊」,這就是「自戀怪獸」。

文章節錄

《自戀病:從奧客、隨機殺人犯、怪獸病人到暴走老人》

尼崎連續殺人事件

  一九八七年到二〇一一年間,發生一系列受害者遭施暴、監禁,進而被殺害的案件,稱為「尼崎事件」或「尼崎連續殺人事件」。

  一九四八年生於兵庫縣尼崎市的角田美代子(以下簡稱角田),被認為是主犯。根據報導,角田的父親是個「厲害的人力仲介」,手下有一群魯莽的自由勞動者,他管理他們,並將他們送往工地工作。角田的童年生活十分富裕,但在缺乏家庭溫暖的狀態下成長,中學開始就走向偏差。

  根據報導,犯案過程中,角田強行入住幾個家庭。一九九八年,角田指責遠房親戚A家「葬禮安排不當」,軟禁A家的幾個人。她的手段是一方面恐嚇對方,稱自己背後有黑道勢力,一方面又厚待加入自己陣營的人,挑撥家人彼此攻擊。角田只下指令,實際動手的是其他家人或角田帶來的流氓。

  不久,A家、角田、幫眾同住在一起。角田會唆使她所控制家庭中的夫妻離婚,A家因此被拆散。要他們辭掉工作,在社會上孤立,也是其手段之一。A家的人害怕角田一夥人的暴力,並未報警,還提供金錢給他們。最後,A家有兩個人不明原因死亡。

  施暴幫眾中,有一個名叫李正則(以下簡稱李),是角田的左右手。高中畢業前,他是個熱愛棒球的少年,是球隊的核心選手,十分活躍,也相當得到隊中的信任。畢業後就職,有段時間也很認真工作,但後來可能是因為母親的再婚對象以他的名義借錢,他不得已只好辭職,因而墮入黑道。

  此案中死亡、行蹤不明者有十人以上,可說是日本戰後犯罪史上極凶殘的案件。

  二〇一二年,角田於兵庫縣警察總部拘留所自殺,事件告一段落,留下許多尚未釐清之處。

掌握人心的能力非比尋常

  為什麼會發生這種慘絕人寰的事?角田非比尋常的「掌握人心能力」是原因之一。

  角田可說是看透「他者欲望」的天才。看過案件紀錄,就會知道她如何巧妙地控制李,製造自己的「暴力武器」。一開始,她刺激李心中的受害者意識,掌握他的心。接著暗示他,自己背後有一幫流氓,令他心生恐懼。總之,角田以高明的手段對他軟硬兼施,成功控制了他。

  角田更進一步要李和妻子離婚,使他與周遭環境隔絕。讓其支配下的人陷入孤立,是她的慣用手段。藉著讓對方離婚、辭去目前的工作,斬斷他與周圍的人際關係。如此一來,對方身邊就沒有能夠幫忙、給意見的人,只好任由角田擺布。

  光看表面,角田是個典型的「大阪歐巴桑」,像是會說真心話、值得信賴的人。她對他人的心理傷害很敏感,有時會給予溫柔的言語撫慰。或許因為這樣,她能讓人敞開心扉,覺得「交給她就可以放心」。但是,她又讓對方覺得,一旦對方伺機從自己手上逃走,事情會一發不可收拾,令對方心生畏懼。

  此外,她還讓對方犯罪,以此為把柄,威脅他絕對服從自己。

「旁觀者」的存在助長犯罪

  角田一幫人共同生活的住宅附近,可以清楚聽見受暴者的叫聲。據說也有鄰居發現有人失蹤。但在事情鬧大之前,警方都沒有行動。為什麼呢?

  背後的原因相當錯綜複雜,但最重要的因素可能是周遭居民對角田等人心懷畏懼。

  據說角田與附近居民發生過不少糾紛,常因細故對鄰居找碴、恫嚇、敲詐財物等。因此,附近的人都盡量避免和他們有所牽扯。即使覺得那夥人行為可疑,仍對報警猶豫不決,害怕萬一報警的事傳到角田耳裡,自己可能會變成攻擊對象。

  大阪市立大學名譽教授森田洋司指出,霸凌並非有「加害者」(欺負人的孩子)和「受害者」(被欺負的孩子)就能發生,還要加上周遭起鬨的「觀眾」、視而不見的「旁觀者」,形成四層結構。旁觀者的比例愈高,罷凌愈容易發生。

  這個案件中,也有許多雖和角田同住,但未直接施暴、殺人的「觀眾」,還有擔任「旁觀者」的附近居民。這些人加在一起,使角田等人的暴力愈演愈烈。

「連鎖攻擊」產生悲劇

  那麼,驅使角田犯罪的欲望是什麼呢?

  當然,金錢是犯罪的目的之一。角田從其控制的家庭奪取金錢,用來飲酒作樂。不過,角田犯罪的原動力應該不只是利益。

  這裡值得注意的是角田的成長過程。她的父親是個厲害的人力仲介,以高明的手腕統一管理手下的工人,可說是半個流氓。角田以恐懼來控制被害者,但她的手法看起來像是模仿父親。

  精神分析創始者佛洛伊德的女兒安娜‧佛洛伊德(Anna Freud)提出「認同攻擊者」(Identification with the Aggressor)的概念──被攻擊者感到強烈的不安、恐懼及屈辱,為了克服這樣的痛苦而認同攻擊者,並攻擊其他弱者。簡而言之,就是遭霸凌的人,又去霸凌更弱小者的結構。或許角田童年受父親暴力控制,所以也對他人做相同的事。

  李的人生也是在繼父的陰影下。他高中時代對棒球相當投入,畢業後進入某公司,工作似乎很認真,周圍也對他有相當的期待。但繼父用李的名義借錢,討債集團到公司討債,他不得已只好辭職。

  李應該有強烈的受害者意識。高中時熱衷棒球,就職後雖然很努力工作,但因繼父借錢的關係,不得不辭職。此外,他應該也覺得繼父「奪走了心愛的母親」。被沒有血緣關係的男人打亂人生,極有可能心懷怨恨。

  角田與李都有受父親、繼父暴力對待、控制的經驗,才以同樣的作風對待他人。這大概就是所謂「連鎖攻擊」發生的原因吧。

  角田與李都想向整個社會報復,這在心理學中叫做「轉移作用」(Displacement),想以向他人施暴來治療親人的暴力所造成的傷害。

  看似幸福的人,特別容易成為他們的攻擊對象。別人的幸福,對背負不幸童年經驗的他們來說,是絕對無法忍受的。角田讓其控制下家庭的夫妻離婚,固然是為了使他們孤立無援,以利控制,但這點不能完全解釋角田這種做法。在角田心裡,應該潛伏著想拆散幸福家庭的邪惡欲望。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