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做對一次

發稿時間:2017/04/28
只要做對一次
只要做對一次
作者|藍道.連恩、《富比士》雜誌編輯部
譯者|吳國卿
出版社|天下雜誌
出版日期|2017/03/01

  顛覆隨處可見的世界,年輕已不再是劣勢。本書新生代創業家中,幾乎所有人都嚐過失敗的滋味。事實上,創投資本家把失敗視為資產,還會根據你是否曾經幸運地用別人的錢來犯錯來決定是否資助你的計劃。整個創投生態系的基礎就是失敗:十次中有一次成功就很不錯,只要這個成功一炮而紅。你只需要做對一次。最大的成功都是發生在人們不害怕失敗時,這是極為獨特的美國現象,解釋了何以網際網路時代的每一個創新幾乎全來自這個國家。

文章節錄

《只要做對一次:16個重寫規則、翻轉世界的超級創業家》

連賈伯斯想買都買不到的公司-dorpbox

  賈伯斯一直在注意一位叫豪斯頓(Drew Houston)的年輕軟體設計師,他用逆向工程的方法研究蘋果的檔案系統,所以他的新創公司商標才能做成視覺上無比簡單、漂亮地朝外翻的盒子,連蘋果的技術特種部隊SWAT 小組也做不到。

  2009 年12 月,賈伯斯請豪斯頓和合夥人菲爾多西(ArashFerdowsi)到蘋果總部。「你知道,那可是賈伯斯耶,」豪斯頓回憶:「我根本無從準備。」豪斯頓正準備拿出電腦展示時,身穿招牌牛仔褲搭黑色高領的賈伯斯冷靜地揮揮手:「不用示範了,我知道你是做什麼的。」

  豪斯頓做的東西叫做Dropbox,一家數位儲存服務公司,使用者數已經飆升到近3 億人,每一秒都有新使用者加入(註:2016 年的資料顯示使用者數已破5 億)。賈伯斯看見Dropbox 服務成為蘋果有力資產的潛力,但豪斯頓卻沒有接受賈伯斯的提議:他決心要建立一家大公司,而且不準備賣給別人,不管出價的人是誰(豪斯頓把賈伯斯視為英雄),或是提出高達九位數的價碼。

  父親是哈佛畢業的電子工程師,母親是高中圖書館員。在波士頓郊區長大的豪斯頓從5 歲就開始玩IBM 個人電腦PC Junior。他的母親很有先見之明地看出兒子將來會成為程式設計癡,所以讓他學法文、多和同學出去玩,也不讓他跳級升學。在新罕布夏州過暑假時,母親會沒收豪斯頓的電腦,即使他抱怨在樹林裡實在很無聊。「我覺得她默默地想讓我體驗正常的生活,現在的我體會到母親的用心了。」

  14 歲時,豪斯頓報名參加線上遊戲測試,開始排解安全漏洞。他很快就被雇用成為網路程式設計師,報酬是公司的股票。那年在學校集會上,一名演講人問在場學生:「知道自己長大後要做什麼的請舉手。」豪斯頓是250 名學生中,唯一舉手的人。「我想經營一家電腦公司。」他在高中和大學期間一直在新創公司工作,Dropbox 已經是他的第六家公司。

  從兄弟會的企管碩士學程畢業的三個月後,搭著巴士前往紐約的豪斯頓想到了Dropbox的靈感。他原本計劃利用那趟從波士頓到紐約的四小時車程在巴士上工作,沒想到他忘記帶USB 隨身碟,讓他空有筆記型電腦,卻沒程式可寫。苦惱的豪斯頓立即著手研究能透過網路同步檔案的技術。四個月後,他飛往舊金山,向YCombinator 創投創辦人格雷厄姆報告這個構想。

  Dropbox 獲得Y Combinator 的1.5 萬美元資金,足夠租一棟公寓和買一部麥金塔電腦。為了很快地讓Dropbox能在每一種電腦上運作,豪斯頓每天花20 小時嘗試以逆向工程研究它們的程式。

  Dropbox 解決了現代人普遍使用多台手機、平板電腦或電腦,而檔案和照片卻分散在不同裝置的惱人問題。「各種裝置變得越來越智慧——電視、汽車等等——這表示更多資料需要被傳遞,」豪斯頓說:「大家需要一個連結所有裝置的網絡,這就是我們在做的事。」

  使用者下載Dropbox 後,就可以立即把檔案存上雲端。放在雲端的檔案可以從任何裝置存取,也可邀請其他人檢視。在一台裝置上更新檔案,別台裝置上看到的檔案也會同步更新。

  豪斯頓相信Dropbox 正在引領一波科技新浪潮,讓人們掙脫檔案的限制。「你的資料可以跟著你到處跑。」要達到這個目標,Dropbox 必須管理數量無比龐大且高度複雜的檔案,同時還要讓所有使用者覺得操作非常輕鬆簡單。我們在2011 年末訪問豪斯頓時,Dropbox 每天儲存3.25 億個檔案(舊檔案的異動和新增的檔案),而且這些檔案必須完全對應、準確連接到任何裝置。

  競爭又是另一個難題。但自從豪斯頓的偶像賈伯斯去世,蘋果變得更局限於自家系統,Dropbox 目前仍占有業界領導地位。

  2011 年秋天某個晚上,我們可以預見豪斯頓的未來。豪斯頓和祖克柏共進晚餐,在享用豐盛的水牛大餐之際,他們在籌劃可能的合作方式。

  當豪斯頓走出祖克柏在公司上市前位於帕羅奧圖市相對低調的住家時,他很明顯也正走在成為大企業執行長的路上,就如他當年承諾賈伯斯的。然而,當豪斯頓看見門外可能每一天都全天守候的保全人員,他不禁思考這條CEO 之路必然的結果:「我不確定我想過那樣的生活。」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