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發客來上課

發稿時間:2017/05/26
沙發客來上課
沙發客來上課
作者|楊宗翰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17/05/23

  台灣的學生需要的,並不是更好的師資、更多的書籍、更高級的設備或是更多節的補救教學。他們真正需要的,就只是學習動機而已。如果學生不想學,提供再好的師資、再好的設備都沒有用。反之,如果學生想學,就算甚麼都沒有,他們也會自己想辦法去學,不是嗎?

文章節錄

《沙發客來上課:把世界帶進教室》

  在大埤國中當替代役的那一年,我們透過沙發衝浪這個網站,邀請了將近二十位、來自十多個不同國家的外國旅人,到學校來和學生互動:來自瑞典的企業家、西班牙的惠普工程師、印度的程式設計師、日本的街頭藝人、法國的針灸師,還有烏克蘭的職業旅行家。

  這邊的學生平常沒什麼機會接觸到外面的世界,對未來的想像往往非常狹隘。問他們將來想做什麼,得到的答案,通常不是農夫、就是開卡車送菜或是在附近的加工廠工作。面對與世界溝通的橋梁之一─英文,不少孩子也處於半放棄狀態。但這不是因為他們不夠聰明、不是老師教得不好、也不是因為課上得不夠多,甚至連那只注重讀、寫而不注重聽、說的教育方針,其實也稱不上是主要原因;學生之所以學不好,甚至不想學,是因為根本不知道學英文是為了什麼。

  為了考試成績、好高中、好工作、有國際觀……這些理由對學生們來說,一點意義都沒有,更何況,英文好不代表有國際觀,英文不好也不代表沒有好工作。不只是英文,當前教育系統下的任何一個科目都一樣。

  無論想教什麼,只要學生不想學,資源再豐富、老師再會教、學生天賦再好,都是白搭;相反地,只要學生想學,就算沒有資源、沒有老師,即使是不太聰明的學生,也會死命地把想學的東西學好。

  其實邀請沙發客來學校和學生聊天,不是要教學生英文,或是提升他們的英文成績。我都直接在信件中告訴沙發客們,他們不是要來當英文老師的。這些外國旅人來到這間鄉下學校,其實只是和學生哈拉、拍照、介紹一下自己與自己居住的國家,這樣就可以了。只要學生有了和外國人聊天的意願,目的就達成了。

  如果學生認識了一個外國人,為了聊上幾句,會想辦法學英文;再來,為了了解對方,會開始想知道他們國家在哪裡、有什麼樣的歷史;接著就會發現,為了向外國人介紹自己的國家,便需要了解自己的文化及歷史。同時,他們需要廣泛閱讀,理解能力也因此提升;最後試著組織自己學到的一切,並完整地表達出來,讓他人理解。

  一個學生如果可以做到這一步,就算成績不好又何妨?這份能力,比許多專業知識更有用,不是嗎?

  相對於這些沙發客們,我們能帶給他們什麼?

  大埤是一個許多臺灣人都不太會來的小農村,沒有壯麗景點,也沒有特殊美食;但這正是臺灣真正的樣子,沒有經過任何雕飾、最平凡的臺灣。來這邊可以看到臺灣最平凡的學生平常是怎麼生活的,一起吃最普通的營養午餐,住在一般的臺灣家庭裡。

  這種日常生活中每天都出現的東西─才叫作「真的文化」。

  所以,我們詢問這些外國朋友們來臺灣之後印象最深刻的地方時,聽到的往往不是阿里山、日月潭或是一些他們完全看不懂的華麗寺廟;印象最深刻的,往往是在學校裡和學生分享故事、吃學生們最討厭的營養午餐,或是中午到走廊偷窺傳說中趴在桌上睡覺的臺灣學生……這是花錢都買不到的體驗。

  現在,我退伍了,開始在臺灣各地環島,到各地介紹沙發客和學生的故事。我正嘗試建構一個給外國沙發客的導覽地圖,我想在臺灣每個縣市都找一個比較偏鄉的點,也許是學校,也許是書屋、教會或是共學團,讓這些不想只是去罐頭觀光行程的旅人們,可以有一點不一樣的行程。

  同時也連結在各地的人,有些人可以幫忙接待住宿、有些人可以幫忙翻譯,有些人則可以帶導覽。這一切,基本上完全不會有任何金錢的往來,因為驅使我們做這個活動的動力,一直以來,就只有好玩而已。

  目前沒有打算把這個計畫做大。每一個縣市設立一、兩個點,對我來說就很夠了,我只是要成立一個不大不小的網路,連結信任我和我信任的人─看過太多把事情搞大後就控制不了、壞掉的案例了─反正這完全不是只有我才能做的事情,任何人都可以自己做。

  每一次,當我們談到人口老化的偏鄉時,人們想到的總是更多開發、更多建設、更多資金來吸引更多觀光、消費……可是往往只換來更多破壞,以及依然窮困的生活。真的只能這樣嗎?

  我想嘗試的,是一種不需要投資、也不需要成本,對任何一方來說都是獲益的模式。讓來臺灣旅行的沙發客,在各地都有機會體驗當地的生活,也讓各地的學生和居民有機會接觸不同的世界,一邊吸收不同的想法,一邊藉著與外國人分享,鞏固在地文化。旅人對他鄉來說,絕對有比花錢消費更好的貢獻。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