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主走進黑森林

發稿時間:2017/11/17
公主走進黑森林
公主走進黑森林
作者|呂旭亞
出版社|心靈工坊
出版日期|2017/10/03

  本書以榮格心理學角度,探索7則與東方女性密切相關的童話,在榮格分析師呂旭亞的精采拆解中,這些乍看無邪且重複的情節,透漏出與現代生活習習相關的情愛、嫉妒、上癮與死亡議題,以及情結與原型對人心的神祕影響力,更將帶領讀者找到迎向蛻變的契機。

文章節錄

《公主走進黑森林:榮格取向的童話分析》

  童話故事就是原型故事:挑戰總是三次,繼母都是壞的,有事沒事都要走進森林,這就是童話,這就是原型。好的文學作品,不能停留在原始與簡單裡,一定要放進很多情節,委婉曲折、高潮迭起,這是藝術家的責任;可是從心理學的觀點來看,生命之中最重要的以及最基礎的,不就是悲歡離合與生老病死嗎?心理學家好奇,人類在經驗悲歡離合、生老病死的時候,如何面對?又怎麼處理?童話的無歷史時間性與無文化空間性,正好成為我們一窺究竟的素材,童話分析,就是這樣立足在最基本的心理結構之上,慢慢帶領我們理解自身的複雜。

  可愛的小女孩,出門探望她的祖母,在路上碰到了大野狼。我們身邊的小女生,走出去,也一樣容易遇到大野狼,只不過不是在森林裡,而是在水泥叢林裡。個人的複雜性與特殊性,是個別的人生際遇與共同的時代背景造成的,但要在共同的層次裡找出原型,就要回到一個個不管現在講講、二十年後講講、還是換個文化講講,仍然可以深刻觸動心靈的簡單童話。

  孩童特別喜歡聽童話,就是因為它簡單刻板,不知道從哪裡來,卻被傳來傳去,既不怕重複、也不怕抄襲,如同二維空間般扁扁平平,一旦當故事被講出來,一個又一個跨越文化與時空的原型出現眼前,我們可以立刻投射自己的經驗、想像與理解於其中,創造出第三維度,至此,童話不再是他人的作品,而是一個立體的、跟自己有關的故事了。

  馮.法蘭茲特別強調童話是集體的議題而非個人的議題,所以堅持用原型的角度來理解童話。以被遺棄為例,如果從個人的角度來看,現代心理學的講法就是當事人有一個創傷,據此解讀童話,主人翁的際遇,就會被視作被遺棄以及被療癒的過程。可是馮.法蘭茲認為被遺棄其實是人類精神世界集體的遭遇,新的意識要產生非常不容易,通常來自被忽略、被打壓、被牽制的深層無意識裡,這其中隱含著被遺棄乃是必然。被稱為救世主,代表人類精神層面新面貌的耶穌,選擇在馬槽而非尋常人家床上降生,就是以馬槽來象徵、強調這個必然被忽略、非常低下的初始位置。馮.法蘭茲認為,被遺棄這件事之於改變與創新是必要且重要的,童話故事裡小孩被丟掉,其實是在講如何從無邊無底、不被看見的無意識裡冒出來一個翻天覆地的新意識,如果一切順遂、未被遺棄,根本無法孕育希望與那個「冒」的力量。依照這個邏輯,不管外在生活如何富裕順遂,每個生命都有其核心的苦痛,我們對於苦痛的理解,可以從個人童年被遺棄出發,視之為創傷與療癒的起點,也可以從原型英雄之旅的觀點,視之為生命創新的必要初始。

被象徵與意象觸動

  童話最初是口傳故事,是被說的,而不是被讀的。聽完一個童話,腦海裡卻沒有圖畫,代表我們跟這個故事的關係不親近,這個故事不會在我們的世界裡逗留駐足。一邊聽故事,一邊讓腦袋裡的圖畫浮現出來,這就是訓練親近象徵、捕捉意象的方法。

  設法讓自己對故事裡的一件事、人或物、某個段落產生感覺,與之發生一個關係,用抓的也行、用創造的也行,記得先別分析,也不急著理解,只要做到順順的讓畫面、影像自己出現就好。

  童話之所以適合用來做自我的內在工作,是因為可以透過意象以及其背後的象徵觸動我們內在的原型。每個人都聽過灰姑娘的故事,但是抓住每個人的意象未必一樣,有人注意玻璃鞋,有人注意南瓜,有人注意可怕的繼母跟姐妹......當我們被故事裡的人物或情節啟動了情感,因而產生了意象,因而觸動了原型,產生一種互相融合的感覺,就是心靈被療癒的起始點。跳過意象與象徵,直接用理性思考來分析童話,或許符合頭腦的期待,卻沒有辦法讓靈魂感到飽足。

  比方說,同樣是描述真我(自性),會以好多種形象出現在不同的童話裡,金蘋果、金球、美麗的公主.......通通可以代表我們希望完成真我的象徵,為什麼在這個故事裏是蘋果不是金球?為什麼在另一個故事裡是金球不是公主?每個童話,不僅指出一個獨特的心靈問題,也指向一個獨特的真我面相,留在意象與象徵裡夠久,才能細膩辨識這些意象與象徵所對應的人類精神世界裡某一個獨特的切面。

  意象的能力,就是潛意識的能力,但是因為它不是語文的能力、算數的能力或者用以考試升遷的能力,於是被視為無用的能力。當內在資源大量移轉往換取生活物資的面向,使用象徵與意象以表達潛意識的能力不受重視,我們變得越來越不會運用意象來象徵生活,導致對於周遭所有模糊的、不精準的、無關理性的容忍度越來越低,這就是近代人類文明發展獨尊理性所付出的代價。

  即便意識執意孤行,心靈的渴望仍然存在,於是魔幻與科幻題材大量出現在大眾媒體、流行文化與電影小說裡,然而,靠娛樂事業彌補心靈對於童話、神話的需要是不足的,既然心靈渴求再一次與象徵及意象的世界連結,我們就要自覺地開始走向「那個世界」。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