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為何是這樣

發稿時間:2017/12/08
建築為何是這樣
建築為何是這樣
作者|藤森照信
譯者|黃俊銘
出版社|遠流出版
出版日期|2017/11/01

  一手寫論文一手畫設計圖的藤森照信教授,身為建築史家也是建築家,對於建築有無窮盡的好奇心與探索精神,為看似理所當然的建築結構或配置、外觀與細節,找出演進的軌跡與蘊含的精神哲學。無論是專業讀者或一般讀者,讀了後皆恍然大悟,會心一笑。

文章節錄

《建築為何是這樣:藤森照信建築史的解題》

科學技術在裡,自然素材在外

建築集結各樣的技術與物資,結合各種人的能力而成,建築家的工作終究就是將這些物資與技術統合為一,並賦予建築物表情。

  建築界近年對自然素材的關注高漲起來。像是塗上土或灰泥的牆壁會吸掉室內的化學物質,或者鋪設糙葉樹木的地板會很溫暖,使用手工的和紙會使心情緩和,言傳著各種說法。相反的,對工業製品的評價有點低下,例如鐵或混凝土令人覺得冰冷,或者合板和織品會釋出乙醛物質等等……。

  我曾經說過:在設計上至今不斷活用自然素材,今後還是希望繼續這樣做。但這樣並不是沒問題的。

例如在設計某縣的學生宿舍時,曾被要求在地板下放入木炭。理由是「去除濕氣」和「有益健康」,但是要放多少進去才有多少效果則不明確。用艱深的話來說,就是:雖然知道定性的效果,但定量的效果卻是不明。

  木炭在水中能吸附奇怪的物質,這是眾所周知的效果,在我家的熱水瓶裡就放了一根木炭,那真是非常有效。氯氣的臭味消失了,可能是木炭中的礦物質成分溶解出來的緣故吧,變成不輸給礦泉水的味道。但是要說它對室內空氣是否有淨化的效果,是可以承認它的定性效果,但不能不同時考慮定量的效果。即使說在熱水瓶裡有效,如果要以同樣比例的木炭放置在室內的話,是會引發多大的困擾啊。

  至於「有益健康」這件事,有人提出負離子等等的說法,那是什麼卻是不清不楚的。不清不楚的卻還出了小冊子,上面還有某某博士推薦,越發讓人覺得奇怪。

  除了負離子外連磁氣的說法也登場了。以前我在度假旅館設計的天花板曾經使用了木炭,木炭以外的專門領域有具體研究業績的某位學者,當場立即拿出羅盤這裡那裡到處測的結果,也告訴我們說有擺設木炭的話磁氣的流動會比較好。

  木炭再怎麼用都是無害處的,所以在設計學生宿舍的時候,我也在樓板下放進了木炭,設計茶室時雖然很麻煩也是有放。但如果只聽這些人的話,結果就會變成木炭信仰者或是炭原理主義者,實在令人困擾。

  木炭這樣的東西拿在手上看,確實會感受到它終極性的存在。全黑,而且除了氧化之外是不會有其他反應,所以從幾萬年前的遺址也有出土,也有充分的神秘性和哲學性。然而說因為這樣,就會產生對人體有益處的離子或是磁氣,我是不會這麼想的。

  那麼我為什麼會使用自然的素材呢?不只是希望室內空氣中沒有不好的化學物質。土也好,木材也好,雖然不壞,卻會釋放幾種化學物質。說到這個世上什麼建材最不會釋放物質的,令人意外的是工業製品的玻璃,所以在診斷化學物質過敏症的人對什麼有反應時,是使用由天花板到底下全部是玻璃的房間,這在日本也只有兩間。不只是玻璃,鐵材也不會釋放物質,混凝土經過一年左右,硬化反應大致結束之後,也幾乎不會釋放化學物質。代表二十世紀科學技術時代的三大建築材料,眾所周知的是鐵、玻璃與混凝土,任何一種都不會釋放不好的東西。如果去掉這些構造的建築物會夏熱冬寒的問題,由鐵、玻璃和混凝土所建的家,對身體真是有益處的。

  鐵、玻璃與混凝土成為建築材料是因為十八世紀的產業革命,技術發達的是十九世紀,成為建築表現的主角是在二十世紀前半葉,科學技術到這個時候都還好。在那之後,二十世紀後半變成影響健康很大的合板、織品、印刷製品或是合成樹脂那樣的二次建材;如果更正確說的話,攻擊人類的是那些作為溶劑或接著劑使用的化學物質。二十世紀前半情況還好,後半就變得嚴重了。

  若是考慮有益健康這點的話,先避開寒暑的問題不談,鐵、玻璃與混凝土建蓋的現代主義住宅是最好的,那麼我為何用自然的素材呢?況且自然素材的住家,也會因為作法而出現夏熱冬寒的狀況。以前的老房子就有嚴重的這類問題。

  再三思考為什麼?自然素材有那麼好嗎?也不是要吃進嘴巴裡的東西呀。

  關於不會產生有害的化學物質這點,自然素材和鐵、玻璃與混凝土沒什麼不同,會不會夏熱冬寒,也是要看作法。混凝土的牆中設隔熱層、做雙重玻璃或地板下置入暖房設施,雖然花錢,總是可以解決問題。

  肌膚的觸感如何呢?雖然人們總覺得屋內使用自然素材比較好,但終究還是和穿衣服不同,居住的人肌膚並不會一直接觸牆壁或天花,唯一直接碰觸的只有地板。幾乎所有鐵材、玻璃和混凝土的建築物,只要鋪上地毯之類的就能解決這些問題。

  屋頂上綠化產生的效果,經常作為屋頂的隔熱材而被大眾提及,但如果著眼點在隔熱效果的話,還是不要這麼麻煩,使用更多的隔熱材就有同樣的效果了,費用也還更加便宜,特別是跟屋頂綠化的日後維護費用相較,更是天壤之別。

  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覺得自己似乎對社會風氣以及時代潮流潑了桶冷水。

  雖說二十一世紀是生態的、永續的以及綠色的時代,但是關於鐵、玻璃和混凝土不會釋出有害物質一事,或者東京都依法令規定對於一定以上面積的建築物要進行屋頂綠化,應該有更簡單的方法可作為隔熱對策,世上一般人認同的事情,我卻有相當不同的見解。舉其中一例來說,現在仍在使用的建材當中,有永續性而非木質或土質的材料,只有鐵和鋁而已,只有這兩種才被當作資源回收。隔熱對策上對於環境問題無疑具有貢獻的,不就只有提高屋頂、牆壁和窗的隔熱性能嗎?那也只是司空見慣的作法;將牆壁的隔熱材加厚,或者改善屋頂面的通風,或者做雙層窗等等這些既有的方法,對建築或住宅這樣的領域,具有最重要的平衡的優點,也是能被信賴的。

  啊!最終還是要先強調的是,各種產業廢棄物再利用計畫的終端,最常被討論的當然就是建材。柏油是石油精製後的垃圾當然用來鋪設道路,工廠排灰在中和之後產生的石灰做成石膏板是很常見的。希望我們所衷愛的建築領域,不要再被當成產業的垃圾桶才好。此後還能歡喜高興接受的,只有便宜而安全的隔熱材而已。除此之外請各產業在自己的地方想辦法處裡好吧。

  回到主題,那麼,為什麼要用自然素材呢?為了生態、永續、綠色的說法,很可惜是無法解釋完全的。實際上在現代要使用自然素材,得消耗諸多能源,比起材料和工程費用來說是很浪費的。這世間,好像把原因與結果的方向完全搞錯了。

  我之所以使用自然素材,在諸多辛苦的考量下,只因為自己喜歡而已。材質也好風貌也好,我都喜歡。如果更極端的說,就是表情很好。表情好到可以不厭其煩品味。

  鐵、玻璃和混凝土的表情我絕對不是不喜歡,由同世代的建築家創作出來的前衛作品看了也很愉快,萬一是經由自己創作的話,事情一定變得更為艱難。真的只有自己熟稔的材料才行,不然就不可能帶出那種本質性的表情,要是我的話,就會朝著土材或木材的方向去做。而且我自認為用自然素材決勝負的話,是不會輸給同世代的建築家的。

  並非為了地球或是人類的未來,而是為了建築的表情而使用自然的素材,說不定這樣的態度會讓大家感到驚訝。如果是批判性的話,就變成會說是只為了表面或是外貌視覺而已。但是,表情真的是很重要。反觀自己,人都是先看對方的臉,閱讀表情的吧。也有人說,過了四十歲之後,就要為自己的容顏負責。如果一個人的臉無法表現這個人的種種,人類為何需要有臉掛在那裡呢?每個人都帶著面具生活就好。

  建築是從空間的構成開始到材料、構造、設備、家具等等,集結了各樣的技術與物資,結合各種人的能力而成,說到其中建築家的工作是什麼,終究就是將這些物資與技術統合為一,並賦予建築物表情的這件事。除此之外就沒有別的事了吧。

  那麼在最後,我將完全透露使用自然素材方法的藤森流秘訣。並不是思考又再思考的方法,而是從做中習得的方法,但也是跟前述鐵與玻璃與混凝土三大材料是安全的這件事有關。這些是在二十世紀前半葉就已形成的工業產品,不會釋出不好的東西,並且特別強而有力,可說是低調的東西。另一方面說到自然的素材,木頭容易腐爛,土容易崩壞,石頭容易開裂,表情富於變化而有深層的味道。如果是這樣的話,我想把鐵和混凝土當作骨架,在上面包覆自然素材,再開扇玻璃窗就好了。也就是科學技術用在裡面,自然素材用在外面的方式。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