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波商業創新模式

發稿時間:2018/01/12
下一波商業創新模式
下一波商業創新模式
作者|馬克・史努卡斯、帕克‧李、麥特‧莫拉斯基
譯者|溫力秦
出版社|寶鼎出版
出版日期|2017/12/06

  老舊組織該怎麼從內部著手,創造新的成長策略和業務?創業新手有什麼商業模式可以研究參考,不必浪費時間茫然摸索?本書翻轉你對商業模式的假設,告訴你如何透過「圖像思考法」、「策略創新」與「商業設計思維」,尋覓促進新成長的契機,打造能夠掌握這些機會的策略,達到擴展既有業務,甚至是開創全新業務的目標。

文章節錄

《下一波商業創新模式:圖像溝通 × 策略創新 × 商業設計思維,搶占未來市場商機》

顧客與非顧客

瞭解顧客的需求、期望和選擇

  若想開發出可以提升公司成長潛力的新產品,必須先抓出新的潛在顧客群,同時也要瞭解他們選擇的背後有何動機、他們有什麼需求,以及他們希望得到何種好方案來滿足需求。

  「需要完成的工作」是一種有助於瞭解顧客需求的架構,這種以需要完成的工作為依歸的概念,最初是由哈佛商學院(Harvard Business School) 教授希奧多. 李維特(Theodore Levit)開發出來的,「人們要的不是1/4 吋的鑽頭,他們想要的其實是1/4 吋的洞」,就是他的名言。此觀念接著又被策略顧問東尼.伍維克(Tony Ulwick)加以引伸並更進一步開發,後來由哈佛商學院教授克雷頓.克里斯汀生發揚光大。4

  「需要完成的工作」秉持的基本概念是,顧客並非為了想擁有才去購買產品,而是他們想用該產品來完成某個目標;換句話說,產品只是一條通往目標的路徑。把李維特的概念延伸,我們可以推敲出:人並不是為鑽洞而鑽洞,鑽洞是為了想掛一幅畫。德莎(Tesa)這家德國化學公司正是因為瞭解這種需求,而開發出自黏性掛勾組來取代釘子和螺絲,這樣就不必在牆面上鑽洞,顧客也不必購買昂貴的鑽頭,省去鑽牆的麻煩,更不必清灰塵,也少了必須讓鑽出來的洞對齊的壓力諸如此類的事情。如此看來,所謂的「需要完成的工作」其實就是指特定情況下的某個癥結點,只要解決該問題就能得到想要的結果。倘若能掌握此需求,瞭解該需求的重要性及特點,再配合一套可滿足此需求的流程,就可以辨識及制訂成長機會。成長策略的本質就是用一種可以將顧客、組織和其他相關合作夥伴的價值極大化的方式,來滿足顧客的需求與渴望。

  現在你還是認為只需要問既有顧客的願望和需求是什麼就好嗎?汽車工業巨擘亨利.福特(Henry Ford)有一句名言:「如果我問客人想要什麼,他們八成會回我『跑更快的馬』。」

  我們建議各位,與其探詢顧客有何願望,不如調查他們想要完成什麼目標、他們有什麼需要、他們使用哪種解決方案及原因,還有他們對好方案有什麼期待。想要瞭解顧客的需求,就必須著眼於需要完成的目標、需要達成的結果、顧客體驗以及顧客為了達到此結果所歷經的過程。除了調查顧客的根本需求之外,也要研究顧客現下為了滿足需求會尋求哪些解決方案、產品和服務,並深入分析他們選擇的背後動機。是什麼因素促使他們做出這些選擇?

  亨利.福特的顧客也許真的想要跑快一點的馬,但他們大概也很想要舒適又方便一點的交通工具,不需要多費功夫保養,可能的話,便宜一點更好。只要仔細觀察顧客,親自試用產品和服務,實際體驗顧客的經驗,往往可以找出諸如此類的特性,開啟新的機會。

從顧客的立場來探索需求

  下列幾個問題有助於揭開顧客的根本需求:

. 需要完成的需求、目標或工作是什麼?

. 顧客想要達成的結果是什麼?

. 此結果有何特徵?

. 顧客重視的是什麼?

. 何處、何時、在何種情況下會出現此需求?

. 需求為什麼會出現?

. 為什麼此需求對顧客來說很重要?

探索選擇背後的動機

  下列幾個問題有助於瞭解影響顧客選擇的因素與動機:

. 顧客在何處、何時、在何種情況下購買、使用和消費你的提供物?該提供物又會在何處、何時、何種情況下被排除?

. 顧客有需要時,會消費哪些產品和服務?

. 顧客為何會購買這些產品或服務?

. 顧客與非顧客會考慮、購買和使用哪些替代提供物?為何會選這些提供物?顧客在何種情況下會轉而考慮那些替代品?

. 顧客不使用哪些產品和服務?原因何在?

. 顧客對各種現有提供物的使用狀況為何?

顧客與非顧客

瞭解顧客的需求、期望和選擇

  例來說,克雷頓.克里斯汀生5 提到一家速食公司,他們找出了顧客之所以一大早來買奶昔的真正原因,其實跟奶昔的口味、大小或杯子╱吸管的設計都無關。該公司派人觀察顧客,希望能靠此提升各分店業績。據觀察員的發現,早上進店的顧客多半會帶走一杯奶昔。這些顧客被問到為何要外帶奶昔(動機),外帶後接下來又做些什麼(情況)時,他們表示必須要來杯飲料或採取某種行動,好讓自己早上去上班這段通勤路程不會無聊,又可以飽足到中午。比起甜甜圈、甜食、水果或其他食物,奶昔最能滿足這樣的需求。

  除了必須瞭解需求,有時也需要掌握購買或使用產品時的情況。以奶昔這個案例來說,所謂的情況就是指一大清早這個時間,以及消費者到店裡外帶奶昔,然後開車去上班。

  若能找出顧客只會買特定產品、不做其他選擇的原因與時機,就有機會開闢新途徑,區隔你的市場。該速食公司不使用年齡、性別、收入等典型的區隔標準,反倒把購買奶昔的顧客歸類為「早上的通勤族」或是「需要補充能量的午後點心覓食族」。根據需求和情況來區隔顧客,不但更方便描繪目標顧客,又有助於建立精準的價值主張。餐廳多半都能滿足吃東西這樣的需求,不過從另一方面來說,餐廳往往也具備了社交功能,是一個可以讓你跟朋友享受美好夜晚,或是與另一半共度浪漫時光的場所。一般人使用智慧型手機最重要的動機大概就是可以接收或傳送資訊,但偶爾在等飛機、排隊之類的場合中,手機又能夠用來殺時間,以免等得太無聊。這類情況下的需求,可以說具有功能、社交或情感方面的特性。比方說,一輛車滿足了交通運輸的需要,但同時又滿足了車主想要安全或舒適的情感需求,說不定車主也因為車子得到朋友和同儕的讚賞而滿足了社交需求。

  客旅程圖(customer journey mapping)非常實用,可以將顧客一連串的選擇、需求和滿足的體驗圖像化。顧客真正想要完成的目標,以及為了完成目標必須採行的各個步驟,都能透過顧客旅程圖具體清楚地呈現出來。顧客旅程通常會歷經以下階段:發現自己有需求、知道一些可能的解決方案、評估並挑出特定產品或服務、購買該產品、把產品帶回家或安排配送、使用產品、維修產品,最後也許還會丟棄產品。

  顧客旅程中的每一步除了含有提升顧客體驗的潛力,能為顧客創造價值之外,也有助於達成需要完成的工作。另外,要是你的表現非常出色,無人能比,你的成長潛力也會大增。一旦掌握住顧客的需求,瞭解顧客在設法滿足需求的過程中經歷了哪些體驗之後,接下來就要研究有何障礙阻擋了他們,使他們得不到滿意的顧客體驗。

註解4:請參閱以下資訊: 克雷頓. 克里斯汀生、史考特. 庫克(Scott Cook)和泰迪.霍爾(Taddy Hall),〈導正行銷歧途〉(Marketing Malpractice: The Cause and the Cure),《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5年12月)。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