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設立特別企劃。這本書並不是一本面面俱到的臺灣電影史,而是在影視聽中心樹林片庫珍藏的幸運兒裡選出標誌性作品,不只因為其中有些是珍貴的海內外唯一孤本,也不僅因其具備高度藝術價值而優先被數位修復,最重要的是它們都曾見證時代的轉折。我們認為,電影是富含歷史價值的文化資產,既反映又保存了時代。二十二部臺灣電影,就像二十二面記憶的鏡子,映射出時代的光影。電影史不該只是電影史,也是文化史,更是我們應該共同珍視的「看得見的記憶」。
文章節錄
《看得見的記憶:二十二部電影裡的百年臺灣電影史》
臺灣與電影的兩種第一次接觸◎李道明
臺灣日日新報社是個與總督府密切配合的民間報社。一九二三年,該社為慶祝成立二十五週年,決定建立活動寫真班、購買有益的影片,在全島各地舉辦電影放映會,以進行「社會教化及提升知識」。該社預計花費一萬圓赴德國或美國購買最新式優良的電影製作與放映器材。該社活動寫真班自一九二四年十月起,開始製作許多與登高山有關的影片。根據一些史料,《天無情》的攝影師是臺灣日日新報社活動寫真班的日本人福原正雄,主要演員也是日人森口治三郎,本島人參與的有李書(擔任指導)及演員鄭超人。
真正完全由本島人製作、演出的第一部劇情片則是《誰之過》。製作這部影片的是一九二五年五月於臺北大稻埕成立的「臺灣映畫研究會」。
臺灣映畫研究會是由原在銀行任職的劉喜陽與日本人岸本曉兩人倡議募股成立的。他們原本打算募集十萬圓(五千股)成立一家大型的電影製作公司,但在不到一個月即募到二千股的資金後,23他們決定先成立臺灣映畫研究會,進行關於電影製作、放映、經營、特效等領域的研究,為將來擬成立的電影製作公司做準備。
主張成立電影公司的劉喜陽,據說曾參與《佛陀之瞳》的演出,擔綱壞蛋大官員的角色。這次的電影演出經驗,顯然激起他製作電影的興趣,遂離開任職的新高銀行,投入電影製作的行業。參與投資成立臺灣映畫研究會的股東成員,是以大稻埕的商人為主,包括首富李春生的孫子李延旭(擔任會長)、大茶商陳天來的三子陳清波等。26但真正從事電影研究與製作的,則是以劉喜陽為首,包括無師自通的電影攝影師李書(原任職於總督府殖產局林務課/山林課)、張孫渠、陳華階、李維垣等熱衷於電影藝術的青年。會員中還包括連雲仙與一串珠兩位藝旦。
臺灣映畫研究會的會員每週聚會數晚,研究劉喜陽的劇本,試圖找出最好的攝影與表演上的演繹方式;李書與李維垣則藉由進口中國電影,來研習電影技巧;李書並趁一九二五年三月去上海洽購電影的機會,到「百代沖印廠」實習電影沖印技術。他們訂購的伊士曼柯達公司的底片,於同年七月四日抵臺。自八月九日起,男女會員二十餘人便在臺北新北投、新公園、神社大道(今中山北路一至三段)及市內許多地方拍攝。除了李書擔任攝影外,主要工作人員有編導劉喜陽及共同導演張孫渠、黃樂天等。
《誰之過》有個十分通俗劇的劇情,簡要來說如下:流氓(張孫渠飾演)覬覦研究婦女問題的姑娘(連雲仙),派手下惡漢(黃樂天)去求親,姑娘的母親被重聘五千金所誘,就答應了婚事,姑娘只好避往叔父的別墅,在此她遇到礦山技師(劉碧洲),兩人相戀。但是母親迫婚,要姑娘速返。此時流氓的手下惡漢因欠錢向流氓求助被拒,於是乾脆綁架姑娘。流氓於結婚當日發現姑娘失蹤,要手下去找,結果惡漢向流氓勒索六百金,兩人大打出手。惡漢將流氓打敗後,正擬強奪姑娘搭車揚長而去時,技師恰好從礦山來訪,發現狀況不對,於是報警逮捕惡漢。姑娘母親終於悔悟,將姑娘許配給技師。
這部影片一九二五年九月十一日在大稻埕永樂座首演時,廣告號稱「純臺灣製影片出世了」,報導也對女主角連雲仙的演技讚譽有加,可是本地觀眾卻對這部「純臺灣製影片」並不買單,票房不佳,最終導致臺灣映畫研究會的解散,而眾人原本計劃成立大型電影製作公司的宏圖自然也胎死腹中。
劉喜陽自此從臺灣的電影舞臺消失。李書與張孫渠等人的電影夢也短暫被澆熄,直到三年後他們因為幫桃園歌仔戲班「江雲社」拍攝「連鎖劇」(在舞臺演出中插映外景動作或特技的電影影像),受到全臺各地觀眾的歡迎,他們才又重獲信心,找到新的投資者與工作夥伴,於一九二九年成立「百達製作公司」,完成了票房大為成功(製作費二千圓,三天票房九百五十餘圓)的愛情動作片《血痕》。30可惜當李、張等人試圖引進更多資金,以完成製作電影發行到中國與南洋的夢想時,卻因為資金始終無法到位,而讓他們大嘆「兵足糧不足」。
《血痕》之後,一九三○年代臺灣出現的本地製作劇情片,依序為《義人吳鳳》(一九三二)、《怪紳士》(一九三三)、《望春風》(一九三八)、《光榮的軍夫》(一九三八)。這四部片均與「灣生」導演安藤太郎有關。其中,《怪紳士》演員幾乎全是臺灣人,在永樂座的放映叫好也叫座。31《望春風》則是臺灣人製作、演出的第一部有聲劇情片,製作公司是經營「第一劇場」的吳錫洋自組「臺灣第一映畫製作所」投資製作的,由安藤太郎與「第一劇場」的經理黃粱夢共同執導。32影片由歌曲〈望春風〉的作詞者李臨秋編劇,是一齣愛情悲劇。該片是全日語發音,配上中文字幕,也是日治時期臺灣電影的創舉。此後至日治時代結束,就再無臺灣本地人製作劇情片的紀錄了。
《望春風》是日治時期臺灣電影製作的高峰,可惜時不我予。它出現的時間是日本對中國發動侵略及皇民化正要積極展開之際,電影與意識形態逐漸被軍國主義政權掌控。此後至終戰,不但臺灣人無法再拍電影、看中國片或西洋片,連像安藤太郎這樣的「灣生」日本導演,在拍完《光榮的軍夫》後,33也沒法再拍電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