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種語言

發稿時間:2018/09/28
另一種語言
另一種語言
作者|鍾芭.拉希莉
譯者|李之年
出版社|天培文化
出版日期|2018/08/30

  學習另一種語言永遠是最誠實的自剖,印裔美國作家鍾芭.拉希莉高明地刻畫了她語言習得的歷程,有如一場高燒般的愛戀,孟加拉語、英語與義大利語──她周旋的戀人們,孟加拉語象徵著陌生的身世、賦予她功成名就的是英語、對義大利語的迷戀該作何解?如何追求這一位?為何拋棄這一位?

文章節錄

《另一種語言》

流亡

  我和義大利文的關係,發生在流離之間。

  每個語言都有專屬之地。語言會遷徙、擴散,但通常都與特定地域、特定國家密不可分。義大利文主要屬於義大利,而我住在另一塊大陸上,在那裡,義大利文可遇不可求。

  我想到苦等九年才和碧翠絲攀談的但丁。我想到從羅馬遭放逐至邊陲的奧維德(Ovid),流放語言邊疆,周遭盡是異鄉語音。

  我想到在美國用孟加拉語寫詩的母親。移居美國近五十年了,竟找不到一本以她的語言寫成的書。

  我也算習慣流亡語言邊疆。我的母語孟加拉語在美國是外語。在你定居的國家,自己的母語被視為外語,不免會一直有種疏離感。你講的語言很隱密、不為人知,跟周遭環境毫無關聯。它缺了席,所以你才心生距離。

  不過就我而言,還有另一種距離,另一種分歧。我的孟加拉語沒有很好。我不知道怎麼讀,連寫也不會,說話還有腔調,不三不四的。所以我總覺得跟它格格不入。因此,很矛盾地,母語在我眼中,也儼然是外語。

  至於義大利文,同是流亡,卻有些不同。幾乎是一相遇,我和義大利文就是分離的。我的渴求似乎很愚蠢,但我還是感受到那股騷動。

  一個既非母語、我也對它一無所知的語言,怎麼可能讓我感到流離?或許是因為我是個不完全屬於任何語言的作家。

  我買了一本書,書名是《自學義大利文》(Teach Yourself Italian)。書名相當激勵人心,充滿了希望與可能性。彷彿說不定自己能學會。

  學拉丁文多年的我,覺得這本教科書的前幾章很簡單。我記下了幾個動詞變化型態,做了些練習。可是我不喜歡獨自一人默默自學,感覺很疏離,似乎不對勁。好像我在學樂器,卻連彈也沒彈奏過。

  在大學,我決定博士論文要探討義大利建築如何影響十七世紀的英文劇作家。我納悶為何某些劇作家,要將以英文寫成的悲劇場景設在義大利宮廷。論文還會討論另一個語言與環境的歧異。這個題目給了我第二個學義大利文的理由。

  我上了基礎課。我的第一位老師是位住在波士頓的女性,來自米蘭。我作業做了,考試也考過了。可是學了兩年後,我想讀看看阿爾貝托.莫拉維亞(Alberto Moravia)的小說《La ciociara》(《兩個女人》),卻幾乎看不懂。幾乎每頁上的每個字我都畫了線,字典也查個不停。

  二○○○年春,到佛羅倫斯一遊六年後,我去了威尼斯。除字典外,我還帶了一本筆記本,並在最後一頁寫下可能用得到的句子:Saprebbe dirmi? Dove si trova? Come si fa per andare?可以告訴我嗎?在哪?要怎麼去。我記得buono和bello的差異。我覺得準備好了。實際上,在威尼斯我連在大街上問個路、請旅館的人打來叫我起床幾乎都做不到。我勉勉強強在一間餐廳點了餐,跟一名女銷售員交談了幾句。沒別的了。即使回到義大利,我還是覺得遭流放,流離義大利文。

  過了幾個月,我應邀參加曼托瓦(Mantua)文學節。我在那裡遇見了我初次合作的義大利出版商,其中一人也是我的翻譯。他們的出版社名字很有西班牙風,叫馬可斯與馬可斯(Marcos y Marcos)。他們是義大利人,名字分別是馬可與克勞蒂亞(Claudia)。

  所有訪談及講座都得用英文進行。我身旁總是有名口譯員跟著。與會者説的義大利文,我多少聽得懂,可是不用英文,我就無法表達自己的感受,無法解釋我的想法。我覺得有所不足。我在美國教室中學的,根本不夠用。我所理解的少得可憐,在義大利當地簡直派不上用場。這個語言就像一扇深鎖的大門,我佇在門檻上,門內風光一覽無遺,大門卻打不開。

  馬可和克勞蒂亞給了我鑰匙。我一提到自己學過一點義大利文,也想加強,他們就停止用英文跟我交談。兩人轉換到母語,不過我只能以簡單的話語回應。雖然我說得錯誤百出,他們講什麼我也一知半解。即使他們說英文說得比我講義大利文還流暢許多。

  他們容忍我的錯誤,糾正我,鼓勵我,提點我所缺乏的字彙。他們說起話來字正腔圓,耐性十足,就像跟孩子講話的父母一樣。人的母語就是這麼學的。可我發覺,我的英文並不是這麼學的。

  我的第一本義大利文書交由克勞蒂亞和馬可翻譯、出版。我以作家的身份首度赴義大利時,也是他們倆招待我,並給了我這個轉捩點。在曼托瓦,拜他倆所賜,我終於得以置身這個語言中。到頭來,要學一個語言,要與之有所共鳴,就得展開對話,不管你說得多稚拙、多生澀。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