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訊息平台
歡迎公司行號投遞新聞訊息!詳洽業務行銷中心 人工服務時間為週一至週六9:30-12:00、14:00-18:30 如有週日發稿需求請於週六18:00前完成刊登程序。

東華大學人社院高教深耕課程:「宗教與在地:新城神社舊址古蹟之活化呈現與實踐」

發稿時間:2022/12/22 14:59:35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21222 14:59:35)國立東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執行教育部高教深耕計畫在地社會實踐課程,由中國語文學系劉慧珍教授協同瑞士大聖伯納修會(Congrégation du Grand-Saint-Bernard)在臺分會會長、新城天主堂本堂戴宏基神父(Fr. Renè Gabriel Deleze)共同開設「宗教與在地:新城神社舊址古蹟之活化呈現與實踐」課程。課程以專家學者演講、二次駐地學習及課後分組研究發表學習成果完成。

10月14日由太魯閣地景與文史學者金尚德老師演講,回顧百年太魯閣開發歷史,精彩的演講留下滿堂震撼與感動,讓同學很快掌握太魯閣地景的歷史核心精神,準備在壯闊太魯閣開始人文探索。10月21-22日第一次駐地學習,進入太魯閣國家公園林道和小徑,踏察原住族民生活環境,以及太魯閣戰役到中橫公路開發遺留的史蹟,夜宿天祥天主堂沈浸領受。面對百年時移世異,瞭解當今原住民族生活困境與現代化難題,並連結瑞士大聖伯納會10位神父在此傳教70年的生活,分享原住民族對於山的智慧和瑞士神父對於山的感情,洞悉阿爾卑斯山到中央山脈的文化交流及珍貴的國際友誼。

11月18-19日第二次駐地學習,在新城神社舊址古蹟所在地新城天主堂實施。1964年由瑞士大聖伯納會以花蓮教區名義買下當時廢墟的舊址,從1959年建大聖伯納會院,1966年建新城天主堂,神社舊址在2005申請登錄古蹟。目前的神社舊址上,起自1896年新城事件到1914年太魯閣戰役、再到1937年新城神社,承載了族群競爭與殖民政治主體之間一連串事件,戰爭到統一,以及轉換成今日臺灣之紀念碑群、宗教遺址和史觀開放內容,包括太魯閣弔魂碑、(日)殉難將士瘞骨碑、(日)監視哨殉難記念碑、新城神社、圓滿寺、衫山和尚廟、稻荷神社等。再加上現在瑞士傳教士改造日式鳥居等保護古蹟的努力及「伯多祿的船」帶來的新宗教意義,對照臺灣人對於「諾亞方舟在日本神社裡」文化保存與交流的歷史多義性的敬佩和讚賞。

戴宏基神父來臺46年,之前大聖伯納會共10位神父在此傳教和原住民族共同生活,神父學者性格,在70年來經驗與觀察,以獨立於政治外的眼光記錄太魯閣生活與教友歷史,以法文發表在大聖伯納會傳教雜誌,十多年前由劉慧珍教授協助,開始整理資料成為中文論述。學生在駐地課程中接受古蹟第一次公佈的資料並實地考究、透過太魯閣部落踏察、耆老座談會等活動,深入太魯閣與臺灣歷史及外國教會保存的重要文物,過程豐富且令人驚喜振奮。

夜宿新城天主堂舊靈醫會修女行醫所在會館,隔天圍在新城天主堂空地篝火旁,分享神父和耆老親身經驗的文化智慧,讓同學感受到走出校園學習與活著的歷史、土地直接對話,體會族群和平共處的聖地意義,以及新城天主堂的宗教信念:「求天上的神帶領人和平共處,找尋幸福生活」的靈氣。

12月16日在東華大學成果發表,分為靜態展出與動態分享報告。林庭揚、劉任翔與陳玟安合作「新城天主堂攝影書-小說創作-音樂創作」,作品優雅深刻,文字整體樸素而深情,結合攝影呈現古蹟的莊嚴和宗教心靈呈現的虔敬。張伃彤、黃安麒、王堉嘉、周尚詮的古蹟繪本和明信片設定中、小學生為對象,童趣作品「心語新城:那些關於新城天主堂的故事」富有單純簡潔之美,介紹新城古蹟裡人的故事,適應童心的藝術作品令人愛不忍釋。林巧凡、黎安琪、王俐涵、謝欣妤編輯的「新城日報」,版面精彩活潑,內容多元,資料正確而詮釋溫暖流暢,又富市民生活趣味,為古蹟活化作非常漂亮呈現。

施涓涓、鄭羽涵、陳怡穎、李欣芫、蘇柏誠、李懿晟、黃恕仁的「新城天主堂的前世今生」作出至今學界坊間最清楚完備的導覽手冊,冊中地景和文物及歷史概念一目瞭然,已是出版專業水準之上,700多張照片作成定格動畫令人讚歎,即使製作過程極辛苦,但同學虔敬地以此向古蹟與前人致敬,令老神父熱淚盈眶。何浩錦、侯靖儀的「聖地緬懷」以「story map」媒介課程中瞭解太魯閣故事,特別注意到關於「咀咒、祖靈、巫師」內容,其他的故事在地圖中精準呈現。而隨著第一手照片表現,文字書寫部份跳脫臺灣視角,而以普世價值關懷出發,提供年青學生另一個深沈的反省。

此次學習成果,涵蓋太魯閣山林、新城古蹟歷史環境人文的厚度、原住民族生活態度等感受,也觀察新城天主堂宗教與原住民的連結、古蹟的重要性和維護的困難,感受如何使歷史再被照亮責任,領受豐富的土地與先人奮鬥故事。同學自認東華大學在地社會實踐課程,可以為古蹟付出個人微薄心力,在極為辛勤功課與成長後,大家表示非常榮幸能參與,並感受到努力得到的成長,願意在心裡種下重要古蹟維護的種子。

金尚德老師演講百年立霧溪─太魯閣百年開發的記憶。
金尚德老師演講百年立霧溪─太魯閣百年開發的記憶。

高教深耕課程:宗教與在地,討論太魯閣族人失落山的文化。
高教深耕課程:宗教與在地,討論太魯閣族人失落山的文化。

高教深耕課程:宗教與在地之夜間課程-烤火、領受。
高教深耕課程:宗教與在地之夜間課程-烤火、領受。

高教深耕課程:宗教與在地於太魯閣與耆老座談會。
高教深耕課程:宗教與在地於太魯閣與耆老座談會。

高教深耕課程:宗教與在地參與人員團體合照。
高教深耕課程:宗教與在地參與人員團體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