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訊息平台
歡迎公司行號投遞新聞訊息!詳洽業務行銷中心 人工服務時間為週一至週六9:30-12:00、14:00-18:30 如有週日發稿需求請於週六18:00前完成刊登程序。

拒當企業小齒輪!永慶房屋蔡幸芸4年升店長 拼200萬年薪

發稿時間:2022/08/12 15:15:44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20812 15:15:44)「如果有一種工作,只要3到4年就能靠自己的力量在北市買房,為什麼我不挑戰看看?」目前在永慶房屋擔任經紀人的蔡幸芸,第一份工作在事務所裡擔任會計,雖然工作穩定,但每年調薪幅度緩慢,扣掉基本生活開銷,對她來說,若想靠自己在北部置產,根本難如登天。因此幸芸在30歲那年將職涯規劃轉向,決定踏入能挑戰高薪的房產業務,只用了4年就從房產素人晉升店長,不只年年收入破百萬,也在34歲時成功買房圓夢,接下來,幸芸還給自己更高的工作目標,要挑戰200萬年薪,站上人生「薪」高峰!

永慶房屋經紀人蔡幸芸從會計轉職房仲,從30K月收入晉升百萬年薪。圖/永慶房屋提供
永慶房屋經紀人蔡幸芸從會計轉職房仲,從30K月收入晉升百萬年薪。圖/永慶房屋提供

月領30K一年只能存6萬 低薪促轉職

身為台中人的蔡幸芸,大學畢業後為了尋找更好的就業機會,從中部北上就業,但第一份會計工作月收入只有30K,再加上北部普遍較高的物價消費,以及固定的租屋開銷,讓初入社會的幸芸,不只生活品質難以兼顧,想要儲蓄更是難上加難。她無奈地說,「一個月存5千,一年下來存款只增加了6萬,真的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工作」。

除了職涯前景有限,讓蔡幸芸冒出轉職的念頭,她也在從事會計工作幾年後發現,每天敲打電腦、計算數字的職場生活,逐漸壓得她喘不過氣,所以幸芸下定決心轉換工作跑道,投入職務靈活彈性、不問學經歷背景,還有機會挑戰高薪收入的房仲工作。蔡幸芸表示,在比較多家房仲業者後發現,永慶房屋提供業務新人前9個月每月5萬收入保障,讓她感到最安心,不怕新人時期沒有業績就沒收入,另外,一對一師徒制訓練,也讓她不擔心入行時沒人帶、沒人問,有信心能快速上手。

永慶房屋提供新人前9個月每月5萬收入保障,以及一對一師徒制培訓,無業務經驗的蔡幸芸(左一)也能快速上手!圖/永慶房屋提供
永慶房屋提供新人前9個月每月5萬收入保障,以及一對一師徒制培訓,無業務經驗的蔡幸芸(左一)也能快速上手!圖/永慶房屋提供

完整訓練助上手 重新掌握事業主導權

蔡幸芸分享,從會計轉職後,她照著公司給新人每月學習目標,按表操課,持續進修自己的專業知識,再跟著師徒制的指導學長姐帶客戶看屋,累積實戰經驗,讓她半年內就成功開發一組客戶、完成第一筆成交,如今已是年年收入破百萬的專業經理人!幸芸認為,「沒有挑戰不要說自己不行!就算在入行前對房市完全不了解,只要跟著公司設定的培訓步調,在永慶做業務真的不難」。

蔡幸芸除了在永慶收獲高收入,她也在工作中重新找回成就感。「以前的會計工作,每個人就只是公司裡的小齒輪,只要完成自己的任務就好,所以職務內容非常單調重複,但房仲完全不同,可以和各式各樣的社會人士交流,人生眼光自然完全不同。」幸芸分享,永慶的月月晉升制度透明、沒有年資限制,只要績效達標,每個月都有加薪及升遷的機會,因此她也持續維持一年比一年更出色的業績表現,從開發客戶進階至銷售達人、經營人脈,幸芸給每年的自己都設定新的目標,荷包賺飽飽的同時,也牢牢掌握事業的主導權。

打破業務迷思 展現女力拼200萬年薪!

在永慶房屋的工作經歷,也讓蔡幸芸改變對業務的刻板印象,她指出,由於永慶房屋擁有彈性工作8小時制度,她才發現,原來不是所有業務都要犧牲休息時間早出晚歸,在永慶,每個月都可以按照行程規劃,提早排定上下班時間,想要安排假期與家人朋友也出遊完全不是問題,享受高薪的同時,卻能擁有比一般上班族更彈性的休假制度。

除此之外,女性細心、善於洞察客戶需求的特質,也打破她女性不適合當業務的迷思,幸芸表示,女性所能展現的親切感與親和力,經常比男性業務更受客戶的信任,只要掌握銷售專業,提早幫客戶想好買賣屋的完整計畫,不用東奔西跑、盲目找客源,也能成為年薪百萬優秀經紀人。

蔡幸芸表示,自己從業務素人晉升永慶房屋直營店店長,不過短短4年時間,不只收獲了令人稱羨的事業成就,也在34歲時成功買房,接下來還有機會挑戰200以上的年收入!她鼓勵渴望收入高薪的求、轉職者,一定要給自己一次機會,永慶的團隊共戰文化,不用怕沒經驗沒人帶,只要積極進修,說不定入行的第一年就能拿下永慶的新人王、在第二年收獲百萬年薪!

從房產素人晉升永慶房屋店長,蔡幸芸只花了4年就為自己開創事業新高峰,接下來還有機會挑戰200萬以上年薪。圖/永慶房屋提供(疫情前拍攝)
從房產素人晉升永慶房屋店長,蔡幸芸只花了4年就為自己開創事業新高峰,接下來還有機會挑戰200萬以上年薪。圖/永慶房屋提供(疫情前拍攝)

看更多 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211013mkt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