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山點滴

發稿時間:2013/06/15
玉山點滴
玉山點滴
作者|李臺軍
出版社|推文社
出版日期|2013/05/15

  玉山觀測站設立以來,李臺軍是在地最資深的優秀氣象員。生活在玉山一切從簡,樸實無情的大自然教會他不同於平地人看待事物的心,也使他成為最有資格分享玉山的人選。本書收錄十六篇玉山故事,都只是他二十九年專業氣象員生涯的吉光片羽,卻能給予嚮往、試圖更瞭解玉山的讀者,一個個溫柔的安慰。

文章節錄

《玉山點滴:29年守山人的北峰歲月》

玉山上的食衣兩則

  在四○年代以前出生的人,生活多半清苦,對於飲食的要求不會太高,一切但求三餐溫飽,有時我想,如此景況應用在偏遠艱苦的玉山地區,也是可行的。

最簡單的食物,也像是奢侈品

  伙食在日治時代是採配給制,數量比一般百姓為多,那個時期氣象業務是協助日軍作戰用。臺灣光復後,由公家採購請山青揹運到北峰,每月結算一次,菜則是個人購買再請工友負責揹運。由於那個年代,大家生活非常清苦,只求溫飽即可,不像現在講究卡路里或營養,飯是合煮,菜則個人處理,所以平常工友就非常辛苦,一要處理雜務檢柴,每班又要往返玉山阿里山運補油及米,雪季期間就不用下阿里山運補。

  據曾於玉山站服務的老前輩們口述得知,在他們那個年代,飯通常由工友煮,菜則由各人自理,每逢用餐時刻,桌上的大鍋、小鍋及盤子,往往反而比人員還多呢。只不過菜色經常簡樸至極,一片高麗菜葉也能煮一鍋湯,至於青菜,最豐盛也不過三樣,哪像現在的人講究多變,還要兼及營養、口感。

  水果在玉山上則完全屬於奢侈品。怎麼說?因為兩位工友每次上山接班,都得負責揹負公務用品及蔬菜,實在無法再勉強其增加水果的重量。另外高山空氣稀薄、紫外線強卻又日日低溫的特色,也造成人事上變動頻繁,大多數奉派到玉山的同仁,沒過多久就急著請調回平地,工作上的分派老是在調整,也忠實反映在食材的運輸上。

  沒有電,冰箱就派不上用場,早期職員是甄選自願制,後來才建立了伙食團,每半個月,工友接班後,先將雞、肉放進鍋內煮,然後再磨上鹽,掛在廚房木梁,魚則用油先煎好一併掛在木梁下。夏季,白天溫度高約15~20℃之間,蒼蠅又多,每隔幾天就要水煮一下,有時候,肉都長蛆或有異味了,工友只好先局部處理後再食用,這種情況是一般人無法想像的。

  工作同仁平常吃的米是工友每月都得下阿里山運補二十四公斤,雪季的米、罐頭食品、油由公家僱請山青運補上來。玉山雪季是從十一月至翌年四月,因此必需多補給一些存糧,米約三百公斤,否則遇到大雪封山就有斷糧的現象。為了減輕負載重量同仁大都準備菜乾之類物品,因為雪季積雪深,工友無法揹負太重的補給品。

  唯一稍微受老天眷顧的時間,則是在雪季積雪稍深時,可將肉類放在水桶埋入雪中,做為天然的冰箱。然而有一好沒兩好,早晚室外溫度都在攝氏零度以下,葉菜類總會被凍壞,每逢入冬,我們的「素食產品」,則會自動改為根莖類及菜乾類。可以保存的罐頭類食品又容易吃膩,我們並不十分熱衷,逾保存年限二至三年的罐頭都不算罕見,甚至造成日後的大麻煩。

  平常洗米水也是要留下來洗菜用,說是洗菜也只是浸泡,不可能像平地一根一根的洗。有時遇到黃鼠狼喝水不慎掉入水桶內,而腐化了,只好把屍體夾出,將水煮沸後再食用,所以人要適應環境而不是讓環境適應我們。有時遇到來登山的女士們上完洗手間要求洗手,當他們聽到水人喝都不夠,那有水洗手,個個面有難色,這也是沒有辦法之事,如果知道黃鼠狼之事,恐怕連水都不敢喝了。

  從前缺水時,工友就要到舊宿舍前方斷崖下五百公尺水源處挑水回站用,同仁都不敢隨便用水。直到太陽能工程動工,公家才多購置許多儲水桶。一九九六年購置一頓的不鏽鋼蓄水桶後,這才解決了站上用水問題,不過站上同仁仍一往初衷養成節約用水的習慣。如果將這些事情講給新進人員聽,修養好的會笑一笑,抗壓性小的,會說怎麼可能,時代改變了。

  說起來,現代風行的「人性管理」思維,若是聽在當年玉山站的前輩耳裡,想必只會得到一句「門都沒有」。只不過,愈是需要逆來順受的高壓環竟,愈能彰顯身為人類的韌性。民以食為天,在十分靠近「天空」的玉山,卻有著截然不同景況,或許也帶點諷刺的玩笑意味,日後再說起來,都是苦中帶笑,又帶點驕傲的難得經驗吧。

山上的穿衣哲學

  爬山的人都知道山區中的氣溫都比平地低,尤其在中、高海拔的區域,全年都是冬衣在身。在民國七○以前,同仁的裝備是自行購置,公家並沒有補助。因此,禦寒衣物就依個人耐寒程度而定,更談不上須有防風、排汗、快乾等功能,若能達到保暖的效果已算不錯了。

  在日治時代,工作同仁的禦寒衣物及裝備:大衣、鐵製的冰爪是屬於公家配發,其它如手套、圍巾、襪子則屬於私人用品。同仁都是穿布質、棉質的衣物外加厚的夾克及大衣,但它有一缺點,走長距離的路,渾身上下經常是汗流浹背,一旦衣服濕了以後會緊黏住皮膚,非常不舒服,若遇到氣溫低與濕答答的天氣就很容易人體失溫。

  氣象局的大家長得知後,關懷氣候嚴寒及偏遠地區的工作同仁辛勞,親送同仁們的禦寒羽毛外套,同仁的裝備才大為改善。

  剛調玉山時,我的內衣、衛生衣褲和同仁一樣是棉質布料,若早上晨跑或到廢墟宿舍檢拾乾材枯木,一流汗衣服就黏在身上,回到辦公室換下後,就吊在火爐旁烤乾,唯有下雨時,拿水桶儲水,先洗澡,再利用洗過澡的水洗衣物。一九八七年後,才全面改穿排汗衣褲。在高山工作已夠辛苦,其它可以省,但保暖衣褲是不能省。我的腸胃比較畏寒,所以上班期間身穿排汗衣褲,外穿套頭毛衣較為保暖、長袖襯衫及雪衣,維持恆溫狀態。

  後來新主任接任以後,逐漸汰舊換新裝備,購置法國製的冰斧及意大利製的冰爪。公家配發的冰斧及冰爪,我一直使用到退休,在這二十幾年間,公家每三年都有新購冰斧及冰爪裝備,但我未曾更換過,因為東西用久了,多多少少會有感情。冰斧上的烤漆雖已掉漆,這是行進於風口碎石坡敲打凝結鐵欄杆鍊條上的霧淞,所留下來的痕跡。雖然每隔幾年裝備汰舊換新,但仍受限於經費仍無法全部更新,只好自費購買排汗衣褲、手套、登山鞋等裝備。

  工友們因經常往返玉山、阿里山運補米及汽油等公務用品。一九八二年以前,有些工友運補公務用品是用扁擔挑到北峰,後來進用了布農族原住民才全改用背包。因此,登山鞋與背包磨損較快,後來公家購置背架,運補時改穿雨鞋。一來輕便,只要墊上鞋墊以保護足部便可。二來逢下雨天,足部及襪子才不會溼。

  雪季來臨,禦寒裝備更是不能忽視像手套兩副、太陽眼鏡、頭帽、毛襪等,長時間行進於碎石坡積雪坡面地段,強風、低溫手腳就會感到僵硬及凍傷。習慣上,我是戴面罩式安全帽,以防止坡面上的雪及鍊條上的霧淞打在臉部,可保護眼鏡及頭部受到異物撞擊。

  玉山工作人員一年到頭都是在淒冷的風雨或淞雪中過日子,這等艱辛寂寞的苦況,如未親身體驗的話,實在是無法用言語來形容的。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