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輪巨人

發稿時間:2013/07/13
銀輪巨人
銀輪巨人
作者|野島剛
譯者|林懿晨
出版社|天下雜誌
出版日期|2013/06/05

  從台中大甲起家,初期只有三十八位員工的自行車代工廠,如何從傳統製造業走出不同的全球品牌之路?怎麼樣的創業精神,值得日本借鏡?朝日新聞原駐台記者野島剛,以獨到的見解剖析捷安特不同於日本企業的經營思維,讓人看見台灣企業拚戰的創業家精神。

文章節錄

《銀輪巨人:挑戰巔峰的捷安特精神》

第二章 邁向品牌之路

  中國有句諺語:「天下無不散的筵席」。人與人的相遇預言了別離,企業很難榮景永存。這麼多諺語中就只有這句適用於諸多場合,也最容易使我感觸良多。

  儘管捷安特與Schwinn 曾經達到產量七○%以上的合作關係,也還是逃不過這句諺語的魔咒。

  一九八五年的某天,劉金標收到令他難以置信的消息。

  Schwinn 與其他企業結盟,正準備找中國的代工廠商!捷安特與Schwinn 應該是無話不談的合作關係,但捷安特的高層卻完全不知道這個消息。一九七○年代後期贏得Schwinn 合約的捷安特,一舉成為台灣第一的製造商。

  雖然一開始雙方的關係就像大人與小孩,Schwinn 具有壓倒性的優勢,然而隨著Schwinn 對捷安特的依賴程度愈來愈高,兩者地位的高低差也就愈來愈接近,捷安特愈來愈有發言的份量。

  自行車製造業是勞力密集產業,從將鋼絲裝上輪圈的動作就可以看出,自行車的生產過程有很多環節無法機械化。由於生產成本中,人事費所佔的比例很高,所以產業據點很容易就會往人力低廉的地區移動。

  一九七○年代之後,捷安特等台灣廠商開始蓬勃發展,也是拜日本的人力成本高漲所賜。台灣搶走日本的客戶,成為世界第一大自行車生產國。中國因為改革開放政策成為全世界注目的新興生產據點,因此Schwinn 在中國大陸做的準備以戰略上來說一點也沒錯,這是企業為了生存必須採取的行動。

  然而Schwinn 與其他企業結盟的消息完全沒有告知捷安特。如果Schwinn 就這樣逕自減少訂單,那麼正要增設工廠來消化訂單的代工廠商捷安特,會變成什麼樣子呢? Schwinn 完全沒為搭檔捷安特著想,這件事讓捷安特高層大受打擊。

代工生產的不對等關係

  上述的問題切實反映出代工生產體系中,委託企業與受託企業之間不對等,甚至可以說是不公平、令人玩味的關係。

  對於Schwinn 來說,捷安特不過是他們的代工廠商之一,而非唯一的選擇,選擇捷安特只是因為價格合理,並不需要一直對捷安特負責。事實上,代工體系的主導權還是掌握在委託企業的手上。

  企業通常將商品拿到市場上販賣時,不僅得注意商品的品質,還要進行提高知名度的宣傳活動、客戶拜訪、行銷策略等等,全都得花許多精力跟金錢。尤其對於一般人很難辨別產品差異性的自行車來說,販賣通路非常重要。擁有自家品牌的直營店與否、該如何讓世界各地的自行車專賣店陳列自家商品等,都是品牌能否生存下去的關鍵問題。

  假如是代工的話就完全沒有這些麻煩,而代工又確實是能夠讓公司快速成長的方法。就算產品被召回,也是委託企業要去面對不滿又憤怒的消費者,受託企業不必直接負擔消費者這層風險。簡單來說,代工廠商只要好好照著委託企業的要求做就可以了。

  但另一方面,發包的內容只有委託企業能做決定,要用什麼樣的規格、什麼樣的設計來打造自行車,受託企業沒有決定的權力。而且代工體系完全是看委託企業的決定行事,受託企業必須承擔有一天可能會失去一切的風險。只是,對於委託企業來說優秀的受託企業不多,選代工廠商不可能像在便利商店買冰淇淋那樣隨意,因此每家委託企業與受託企業之間的模式都不太相同,但都像是命運共同體。

  劉金標很早就發現代工的風險,一九八一年他創立了自己的第一個品牌「捷安特」,朝著建立公司品牌的中長期目標努力。然而一九八○年代前半的捷安特,距離能夠自立還需要一些時間。

  劉金標與羅祥安知道Schwinn 即將進軍中國大陸的消息後作出結論:「接下來就要跟時間賽跑了。」羅祥安回憶這段過去:「Schwinn 也不可能一次抽掉全部訂單。我們判斷Schwinn 要完全放手大概還需要五年的時間,這段期間我們一定得改造捷安特,讓我們擁有自己的品牌。」

在全世界成立分公司與銷售據點

  捷安特的動作很快。

  一九八六年在荷蘭設立第一家位於歐洲的分公司,正式向世界邁進,隔年就成立了美國分公司。之後,捷安特在一九八八年進軍歐洲地區的德國、義大利、法國,一九八九年打進亞洲最大的日本市場,一九九一年則是澳洲和加拿大,一九九二年到了中國。

  捷安特果真有如當初預期,在五年內組織好全世界的銷售據點。

  進軍歐洲的時候,考慮到當地的商業習慣比較保守,捷安特以重金招攬長期活躍於歐洲自行車業界的人才。羅祥安笑著說:「比我跟劉先生的薪水加起來還要多呢。但我們認為如果不網羅財務、法務、行銷方面的一流人才,在歐洲市場是不可能成功的。這個市場在各方面要求標準都很高。我們都有就算流血也在所不惜的覺悟。」

  為了貫徹捷安特的企業理念,海外分公司都是百分之百完全自有資本,絕不合資或是收購當地的企業。還有,捷安特的產品絕對不在大賣場販賣,全部都在直營店銷售。捷安特的原則「除直營店與自行車專賣店以外都不鋪貨」一直延續至今。

  劉金標告訴我們這麼做的原因:「不管在哪一國的大賣場都買不到捷安特自行車。大賣場只在乎銷售,以銷售為最優先,但是他們不願意做保固和售後服務。自行車是使用後一定需要修理的交通工具,自行車產業必須要有售後服務,所以在自行車專賣店以外的地方絕對買不到捷安特。買了捷安特自行車之後一定會有保固,捷安特從來不曾違背這個大前提。」

  這就是劉金標的個性,一旦下了決心,就算出現赤字,不論什麼情況都要撐到底。就這樣捷安特一鼓作氣,拓展海外市場。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