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大轉換

發稿時間:2013/08/31
建築大轉換
建築大轉換
作者|伊東豊雄、中澤新一
譯者|祖宜
出版社|聯經
出版日期|2013/07/25

  普立茲克獎得主、建築家伊東豊雄與思想家中澤新一深度對談,主題為日本三一一震災對建築界的衝擊與鉅變,中澤新一說:「現代建築師不知不覺養成國王般的作風,就像築起自己的皇宮,或建立擁有強大權力的人或組織……原本的協商者功能降低許多,這可能是現代建築師的一大問題。三一一大地震引起的海嘯、核災,揭露了不僅是建築師,而是日本人原本該有的協商者功能弱化的問題。」對於同屬海島地形的台灣,這段話值得大家深思。

文章節錄

《建築大轉換》

地域與公共性的大轉換◎伊東豊雄

  建築師能做什麼?盡力理解使用建築物的人以及住在當地的人的心情,或許會有答案。

  二○一一年十月底,在日本仙台市完成的「大眾之家」,就是聽取災民意見後自然形成的。當時除了我以外,還有許多建築師也到各地避難所進行支援,大部分建築師嘗試在避難所採用隔板,但我總覺得這不是我想要的。確保隱私固然很重要,不過我認為,在避難所設置一張大桌子讓眾人聚在一起,是比較好的方式。

  震災後不久臨時住宅便完成了,我到那裡看看自己能做什麼,在那裡又覺得避難所與臨時住宅是完全不同的空間。大部分避難所是同一地區的人寄居在一起,生活上當然有極不便的狀況,但震災前的村落共同體,也就是共同體社會,大致都還保持著。而臨時住宅居住者是由抽籤決定,以現代主義的標準來區分空間,就像都會的套房,入住者在沒有連結的狀態下開始生活;此外,臨時住宅也不是由入住者彼此討論來做空間設計與安排。

  事實上,有些人(尤其是老年人)向避難所的人打聽過後,即使符合入住條件,也不想搬進臨時住宅。因此,我認為避難所與其隔間,不如設桌子讓災民們小聚、看書、喝茶、聊天。但一方面因行政指導,災民從避難所遷至臨時住宅,我認為也應該在臨時住宅設置可供人聚會的桌子,無論如何都必須做到。

為災民建造的「大眾之家」提供協力

  雖說是大眾之家,但其實像小小的臨時營房。我覺得它有三種功能;一是讓因災害而失去家園的人能聚集在一起,一塊兒吃東西、聊天、彼此安慰、療癒。

  二是「大家建造的家」。近代以來,建築物的建造者和居住者是可以分開的,但兩者之間原本沒有距離。因此我們從一開始便和居住者、使用者共同討論,合力建造昔日的共同體,希望「家」是由大家一起打造的。

  在和熊本縣的合作之下,第一棟「大眾之家」於十月底完成。我擔任委員,和熊本藝術建築的兩位顧問四處奔走尋求合作,熊本縣知事答應合作,提供包含木材在內的二千萬圓資金。建築系學生也幫忙到現場進行上梁;上梁時約有六十戶臨時住宅的住民非常熱心,舉行撒餅祈福活動,他們說「我們有三十年沒撒餅了」。十月底完工儀式時還舉行芋煮會。他們這麼做我非常高興。不只從熊本縣、東京來的學生,木工們也來義務幫忙,成為名副其實的「大家建造的家」。看來有愈來愈多人響應了。

  「大眾之家」的第三個功能是,不只是讓人安心、愉快生活的地方,也是復甦的據點。所以,我想在釜石市幾個地方建立大眾之家。除了從頭開始建造,還要修復半毀的建築物。此外,還想在街上將大樓的一個區域圍起來,讓大家聚集交流,討論「現在該如何建造我們的街道」。

  在復興計畫之下,災區的自治體正努力為災區建造新城鎮。這件事本身非常重要,但我仍擔心重建依然以現代主義為基礎。例如,聲稱「能夠承受任何海嘯」的防波堤,經過這次海嘯之後,毫無抵抗能力便土崩瓦解。現代的技術與預設的概念,在大自然力量面前顯然是軟弱無力的。但是這次的計畫仍舊提出「這次不只建一道防波堤,也在道路、鐵路旁邊設置堤防,以三道防線來降低災害」的解決方案。此外,沒有考慮目前居民的意願及生活狀態,便要推動住宅的高台移轉計畫。實際上,我問過當地民眾,特別是做生意及從事漁業的民眾,都明白表示想住在原地或附近。

  復興計畫以降低災害為基礎,但如果依然只有「假設」的概念,便無法思考共同體的復興。人類與自然環境不能截然二分,計畫必須以人類和自然環境的密切關係為前提,做仔細的安排。例如,堆積瓦礫、種樹,或透過建築上的設計等方式防災,雖然不能百分之百保證安全,但更人性化、即使海嘯來襲也不會有太嚴重的災害,這是有可能做到的。此外,必須彙整居民的意見,在以邏輯為基礎、無趣的土地利用計畫中,將住民的聲音納入考量。「大眾之家」不就是因為政府聽到這樣的聲音而形成的嗎?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