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堂帶來幸福的思辨課

發稿時間:2013/11/09
30堂帶來幸福的思辨課
30堂帶來幸福的思辨課
作者|琳達‧艾爾德、理察‧保羅
譯者|林佳誼
出版社|商周
出版日期|2013/08/10

  我們很少人覺得自己是乖乖牌,但也很少人真正對自己看到或聽到的一切提出太多理性的質疑。因此,媒體些微的煽動、政客間歇的哄騙,甚至是周遭親友一句情緒性的挑撥,就足以令我們衝動怨忿,與他人產生齟齬,做出錯誤的判斷。思辨,才能讓我們看見事實的真相,看見成熟有深度的自我。

文章節錄

《30堂帶來幸福的思辨課:多想一點,發現更有深度的自己》

透過思辨,才能達成任何你期待的改變

  我們所做的每件事,都會牽涉到思考。思考告訴我們該相信什麼、該拒絕什麼,什麼是重要的、什麼是不重要的,什麼是真的、什麼是假的,誰是我們的朋友、誰是我們的敵人,以及我們如何安排時間,從事什麼工作,居住在什麼地方,該與誰結婚,甚至該如何養兒育女……。任何一切我們所知道、相信、想要、恐懼與期盼的事物,都是思考的結果。

  而且,我們的生活品質,主要也是取決於思考品質。思考的內容,意味著我們會怎麼去進行一切該做的事情。

  你的工作品質取決於思考品質,因為你會推論或判斷工作上所面臨到的問題。你的人際關係品質,也取決於你在這些關係中所做的思考。目前你在閱讀這本書時所了解的每個意涵,也都來自於思考。你對於了解、吸收書中概念的能力,同樣取決於你閱讀時的思考品質。

  由此可知,學習思辨能力相當重要,這是一種經過訓練的藝術,確保你能夠在各種情況下,用上自己最好的想法。透過發展思辨能力,你就可以開始掌控那些原本控制著你的思想。

  無論你的處境或目標是什麼,無論你身在何處或面臨什麼問題,只要你能夠掌控自己的思考,情況至少都會稍有改善。不論身為父母、情人、朋友、公民、消費者或是專業人士,在人生中的每個領域及情境中,思辨能力都會帶來好處。相反地,思慮欠佳必然會造成問題、浪費時間精力,並引發挫折與痛苦。

  要擁有思辨能力,你必須學習從人生的許多面向去觀察、監督、分析、評估與重建各種想法,你必須建立起重要的思維習慣。本書將說明如何提升自己的思維,書中的每一個概念,都有助於你掌控自己的想法、情緒、欲望和行為。我們並不期盼你自此發生奇蹟性的轉變,只想替你未來的智慧及情感,打下一個成長的基礎。我們只是浮光掠影地掃過這些複雜深刻的問題,提供你一個起步點;但一旦你開始認真看待,就會發現這對生活裡的每個層面都有好處。

  只是,在那之前,你必須敲醒自己的腦袋。你必須開始了解自己思考上的問題,並設法捕捉到它;你還得找出多年來不知不覺中被動吸收,積存在腦袋裡的雜質。本書將告訴你該怎麼開始。

思考的素質,決定了你生活的品質

  缺乏思辨能力會讓我們陷入麻煩,是因為我們常常:

  ●對某件事一知半解

  ●沒有想到背後的含義

  ●執著於枝微末節

  ●沒有注意到矛盾之處

  ●發問時語意模糊

  ●提出假設性或不相關的問題

  ●混淆不同類型的問題

  ●回答問題時模糊不清,或根本沒有能力回答

  ●對不了解的事驟下結論

  ●運用不正確或不相關的資訊來做結論

  ●扭曲資料且不當地呈現資料

  ●忽視與自身觀點牴觸的資訊

  ●做出不適當的假設

  ●沒有發現自己的預設立場

  ●沒有留意自己的推論結果

  ●忽略了關鍵概念

  ●誤用辭彙

  ●忽視相關觀點,或看不見自身以外的觀點

  ●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偏見或無知之處

  ●想法狹隘,只用一個面向思考

  ●想法不夠嚴密或不合邏輯

  ●以自我或所屬群體為中心思考

  ●無法理性思考

  ●做出錯誤的決定

  本書的主旨就在於提升你的思考,藉此提升你的生活。唯有透過思考,你才能改變生活中任何需要改變的事物,即使是你根本沒想到要改變的部分。唯有透過思考,你才能掌控自己的未來。

  你的想法會構築你的感覺、形塑你的欲望,並指引你的行動。但問題在於,人的思考經常存在缺陷,我們常因錯誤推論而做出令人後悔的行為。事實上,思考的問題或許比其他任何一種因素,都可能在生活中導致更多問題,包括衝突與爭戰、痛苦與挫折,以及殘忍與折磨。

  不過,大多數人對自己的想法都頗為自滿,不太會從生活的問題中找出自身思考的問題,而且很可能終其一生,都沒有認知到思考扮演的關鍵角色。若想提升你的生活,你就得開始認真看待思考這回事。你必須開始觀察自己的思考內容、加以檢驗,並見證它對行動的影響。你必須訓練自己的思考,並且每天練習;你必須開始分析自己的思考、評估自己的思考、改善自己的思考,然後還要進行批判性的思考。

  本書將探討關於思考的基礎原則,讓你可以系統性地運用,讓生活變得更美好。換句話說,也就是教你在日常生活中實踐批判性思考。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