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迷路

發稿時間:2010/02/06
不再迷路
不再迷路
作者|柯林‧艾拉德
譯者|胡瑋珊
出版社|大塊文化
出版日期|2009/12/25

  「人為什麼上得了月球,卻經常在大賣場裡找不到路」,在被譽為「加拿大麻省理工學院」的滑鐵盧大學任教的實驗心理學家柯林‧艾拉德,最近寫了新書《不再迷路》,透過物理空間感與空間心理學的討論,讓大家了解人類為什麼會迷路,以及要如何運用周遭環境來克服空間迷失。

  這本談論空間的科普書,作者是專家,卻寫的很平易近人,提及人類的空間感比其他生物如昆蟲、鳥類等弱很多,各種生物若迷路往往導致死亡,因而空間直覺比較強,書中敘述生物通常利用磁場或參考物尋找地標,像細腰蜂以蜂巢的外形做地標參考物,若巢的外形改變,細腰蜂就會迷路,找不到回巢的路了。

  人類長久以來住在比較安全的都市或聚落,削弱原來動物本能的空間感,卻又有「心靈空間」,具有還原某種空間的能力。也就是說,一個人熟悉的建築物或標的物如小時候念的小學或小時常爬的一棵大樹消失了,但他回到那裡,對小學或大樹的感覺仍在,人類也因為「心靈空間」的迷人能力,才有文學創作,虛構的空間感,家中舊時的擺設,透過文筆仍栩栩如生。

  書中也討論人類生存的重要空間,城市空間在不同時空有不同呈現,過去以帝王建築為核心向外延展,現代台北市天橋很多,主要視車子為最重要、最優先的行動工具,人只好往天橋或地下道走,但視行人為最大的歐洲,天橋很少,車子必須慢行;現代主義建築師柯比意以人類有汽車後不需太大行走空間,主張蓋摩天大樓,但未在歐洲實現,卻在美洲新大陸與亞洲實現,如今又被認為是不健康的空間結構;這些都啟發人們思考,如何建構令人類舒適又快樂的生活空間。

文章節錄

  有些公園的規劃完善,裡頭的露營區塊劃分得井井有條、具備完善的生火區和車道、方便使用者利用的廁所、附近還有便利商店;不過這樣便利的園區再也吸引不了我和內人凱倫(Karen)。我們希望孩子們體驗真正的冒險,因此只帶著最基本的補給品和一架小小的獨木舟,便跟朋友帶著孩子一塊勇闖森林。

  我們一早便拔營出發。我拿出一份破舊的步道圖,主張如果我們有些人穿過營地後頭的森林開出一條步道,我們應該可以連接到湖畔的路。這條路線應該四十五分鐘便可走完。可是,我們走了一個小時之後,凱倫和我開始覺得不對勁。我們雖然確實發現預期中的步道,可是當我們一路走下去時,周遭地形卻看起來愈來愈陌生。我們看到一些地圖上根本沒有的湖泊,其中一座湖中央有個小島,看起來與鶚鳥島如出一轍。縱然有這樣驚人的發現,我們對於身處何處,還是摸不著頭腦。這一點充分印證荒野讓人搞不清楚方向的力量。

  我們一路上看到熊在步道上剛留下的排泄物,心中不安的感覺愈來愈強烈,我們又走了十五分鐘之後,對於身處何處依然一無所知,心中極力壓抑恐慌的狂潮。我們迷路了。我們深信周遭還有更多的熊隻,我們身上背了沉重的裝備,裡面還有可能會吸引熊隻的食物,我們還有幼子要保護。我們停下腳步,極力釐清思緒,到後來終於發現自己犯了什麼錯誤。。

  我們犯了幾個關鍵性的錯誤:我們錯過了這條步道,不但自己渾然不覺,而且還轉了個大彎。在這過程當中,我們一直以為是直線行進。只要是在森林這樣混雜的環境裡試圖直行的人,對於這種錯誤應該都不會感到驚訝。即使是身經百戰的老將,這依然算是艱巨的任務。各位不妨試試看,閉上眼睛試著直線行進。出乎意外的困難,對不對?

  雪上加霜的是,我們看到那座和鶚鳥島如出一轍的湖泊;卻不知道這就是我們在那裡露營兩天的同一座湖泊,以至於一錯再錯。事實上,我們在步道高處試圖釐清所處位置時,應該便可看到露營的地點。經過一番苦思,一路上走走停停,一再確定位置之後,我們終於找對方向,一路跌跌撞撞來到步道盡頭的停車場,帶著謙卑心開車離去。一路上,我們遵循標示明確的道路指標,開到當地的快餐店飽餐一頓以恢復體力。

  我們人類開發的科技,可以在海洋、各大洲、甚至超越極限,連到外太空都能找得到方向,可是碰到一座小小的森林卻手足無措。我們到底是什麼樣的生物?我們向前直行為什麼沒幾步,便走岔了路。就算在當地停留好幾天,為什麼還是認不出周遭的地形?

  你們可能會說以上所描述的情節,不過是在都市住久了,選擇週末出遊,既沒有訓練也沒有帶指南針,而且血液裡頭的威士忌濃度說不定過高,才會搞不清楚方向。儘管如此,不管從傳說還是科學的角度來看,人類相對於大多數動物,方向指引的能力都還是小兒科。我在滑鐵盧大學(University of Waterloo)沉浸式虛擬環境研究實驗室(Research Laboratoryfor Immersive Virtual Environments, RELIVE)裡頭,多年來對於人類和動物在各種導航任務之中的表現,進行深入的研究,研究結果顯示,各種物種之間確實具有相當驚人的差異性。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