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造就小說家如我

發稿時間:2009/10/10
如何造就小說家如我
如何造就小說家如我
作者|大江健三郎
譯者|王志庚
出版社|麥田
出版日期|2009/09/11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大江健三郎訪台,是最近台灣文壇、學術界的盛事,趁著這股熱潮,各家出版社也紛紛再版大江過去的作品。許多讀者對大江的小說並不陌生,在此特別推薦他的自傳、創作自述:《如何造就小說家如我》。

  重量級的作家通常到晚年,總會寫一本如回憶錄,或是談自己創作觀的書,但作家們才高學深,內容常不是充滿艱澀的理論,就是舉例的書較為冷門,讀者想進入作家的創作心靈,門檻不低。此書難得相當平易近人,好讀、好看,閱讀時像走在通往小說家內心世界的小徑上,充滿發現的樂趣。我們可以讀到大江健三郎,怎樣以早慧的天才,面對人生的困境,最後怎樣突破囚牢,得到生命的解答。

  有人問大江:「既然已經出現了巴爾札克,為何還要寫作?」他則回答:「無數偉大的人活過了,難道我們不該也活得偉大嗎?」如果讀完本書深受震撼,那麼震撼心靈的便是這種「偉大的力量」。

  「創作論」是台灣各大文學系所較缺乏的課程,在此一併推薦其他作家的創作自述: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文學講稿》、瑪格麗特.莒哈絲《寫作》、瑪格麗特.愛特伍《當半個神不容易》、V. S. 奈波爾《奈波爾的作家論》等。

文章節錄

第一章 雨滴當中/有另一個世界

一、

……

 晶瑩的雨滴

 映射出了風景

 雨滴當中

 有另一個世界

  也許除我之外,寫與我構思相似的此「詩」的年輕人還有很多,也許他們的「詩」更加巧妙更具有個性象徵。但這首「詩」一直令我難忘,我想原因在於,「詩」裡表現了少年時代對於自己現實生活的態度,貿然言之,就是我的世界觀的原型。事實上,創作這首「詩」至今已有半個世紀,我的文章一直在描寫雨滴中呈現出的另一個世界──我有一種自覺,那裡能映射出我所處的這個世界。

  如果現在讓我來如實描寫我的少年時代,我應該會這麼寫:一個茫然沉默的孩子走近果味飄香的柿子樹枝,凝視著樹葉上留下的雨滴。白天的我其實是個愛說話的孩子,這成了同村的孩子們疏遠我的主要原因……

  寫到柿子樹,我的確曾讓一棵特定的樹甦醒過來。從我家出門向小河走,有一條用石子粗糙砌成的小路,順路可以到達一塊窄小的田地,在連續下雨的日子裡,河水氾濫,田地就會變成河底。那路的盡頭有一棵柿子樹。

  記憶中的那棵老樹也曾葉子嫩綠,枝繁葉茂;我盯著那茂密的葉叢有了一項發現,這項發現甚至影響了我對於整個自然界的認識。

  一天早上我起得非常早,我不只見到了東邊樹林直射過來的陽光,也看到那沐浴在金黃色大氣中的柿子樹,和河面反射過來的光線。現在回想起來,當時的我該是早已厭倦了山谷中的風景、人物和事情,對於身邊所有的事物,從沒有想過可以用金黃色這類的形容詞……

  總之,我去河邊觀察沐浴在朝陽中的柿子樹上的露水是有特別原因的。就在前一天晚上,我在國民學校那雜草繁茂的校園裡看了一部露天電影,放映的是戰爭新聞和漫畫,還有誰都不喜歡的「文化電影」。那是為理科教學而拍的電影,其中有一個畫面是開滿櫻花的樹枝特寫,就在那一瞬間我被深深地吸引了。那小小的樹枝,還有那成串的花和樹葉,微微地顫動,微微地顫動,永不停息……

  我看著電影轉而一想,那個特寫是在一個無風的日子,以大草原為背景拍攝的,不可能有這種事。這也許是為了表現在拍攝花朵和樹葉──也就是說不是幻燈片那種靜止的畫面──這其實是攝影助理或是其他人故意搖晃樹枝的。我無論如何不能相信,這成了我心上牽掛的問題。

  於是第二天早上,離上學的時間還早,我就起床去觀察那朝陽照射下的樹枝,用昨晚電影當中同樣的拍攝距離,從近處注視它。柿子樹的嫩葉在不停地晃動!而我的臉頰根本感覺不到一絲風……

  像一個悔改者一樣,從那之後我養成了仔細觀察自己周圍樹木花草的細微之處的習慣。每當我注視時,樹木的枝、雜草的嫩葉都在不停地晃動,從來沒有停息。我驚訝地發現在那之前我從沒有認真細緻地觀察自然界的事物,我從來沒有發現自己周圍有這麼多的樹木和雜草!在那個電影鏡頭讓我明瞭之前,我雖身處樹林之中,踩遍長著小草的土地,卻什麼也沒發現……

  毫不誇張地說,這一次的發現,徹底改變了我的生活方式。更明確地說,我透過那微微顫動的柿子樹葉發現了包圍著山谷的整個森林。如果總是不認真地觀察,那些東西什麼都不是,只是死的東西,於是我開始時時刻刻注視著樹葉和小草。因此我被認為是老是盯著周圍事物發呆的孩子,被國民學校的校長盯上後,幾乎每天都要挨打。即便如此我也沒想改變自己這個新的生活習慣,戰後,在我盯著雨滴觀察了一段時間後,我終於創作了此生的第一首「詩」。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