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緊縮

發稿時間:2014/03/15
大緊縮
大緊縮
作者|馬克‧布萊思
譯者|陳重亨
出版社|聯經出版
出版日期|2014/03/01

  作者布萊思特地為台灣讀者寫一篇序文,談談他所觀察到的台灣政府在面臨各項全球經濟危機中所採取的因應措施是否得當。編輯也邀請前財政部長、現永豐銀行邱正雄董事長,就其專業角度導讀本書,並告訴讀者面對國際金融動盪時,台灣各銀行間是如何因應、度過難關。「這是一本思路清晰、嚴謹的好書!」

文章節錄

《大緊縮:人類史上最危險的觀念》

第一章:概論撙節、債務及其寓意

為何撙節?

  2011年8月5日星期五這一天,發生了一樁就國家財政上難以想像的超級大事。美國的債信評等竟然喪失原本的三A(AAA)等級,慘遭債信評等機構標準普爾公司(Standard & Poor's)的降級。美元一向被全球各國視為儲備貨幣,也就是說基本上是被其他國家當作是緊急狀態下的價值儲存工具,尤其各種大宗商品的交易和計價也都跟美元有關係,而且美元幣值也被全球貨幣體系當作是定錨,因此美國債信等級下降可謂非同小可。於是隔週的週一,2011年8月八日,道瓊工業股價指數重挫六百三十五點,為歷來第六大跌幅。大西洋彼岸早因2009年希臘危機即陷於混亂的歐洲債券市場,如今似乎連義大利和西班牙都要一起拖下水,整個歐洲銀行體系的償債能力都讓人感到懷疑,進一步重傷歐元匯率。與此同時,全球最大金融中心之一的倫敦也發生嚴重騷亂,並隨之蔓延到整個城市和英國各地。

  倫敦的騷動是很快就平息了,但「占領」運動(Occupy movement)隨之而起,起先在曼哈頓的祖科蒂公園(Zucotti Park),並延燒至全美各地,最後也蔓延到全球多國。各地占領運動的起因雖然不一,但群眾的關切中有一點特別明顯:過去二十年來收入和富貧不均的現象雖因信貸寬鬆而遮掩,但大家對此其實都非常不滿。占領群眾後來雖然是被冬天和警察驅散,但引發抗爭的問題還是懸在那兒沒有解決。一直到現在,歐洲的金融兼債務危機猶未底定,從這個高峰會滾向那個高峰會,德國對財政收支的節約謹慎和西班牙高達25%的失業率犯沖,而希臘政府致力裁減開支卻為自己帶來破產,陷廣大人民於貧困之中,結果需要更多貸款才能撐下去。在美國,這些問題帶來的是民間部門成長停滯、失業率居高不下,中產階級的機會流失和目前可見的僵局。這些狀況如果個別來看顯得相當混亂,但要是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其實都是息息相關,而且解決辦法似乎只有一個:撙節,裁減政府預算以促進經濟成長的政策。

  撙節就是自行緊縮,以降低薪資、物價和公共支出來重建競爭力,進行經濟調整,而最好的辦法(大概)就是裁減政府預算、債務和赤字。擁護者認為,這麼做可以激勵「商業信心」,因為政府不再發行債券,投資市場就不會出現「排擠效應」,原本就是「太過龐大」的國債也不會再增加。

  支持撙節政策的芝加哥大學教授柯克蘭(John Cochrane)是這麼說的:「政府支出每增加一塊錢,民間支出就相對減少一塊錢。財政支出刺激所增加的工作,會被民間支出縮減造成的工作流失所抵消。財政刺激可以建造道路,但也沒法蓋工廠,無法兩者兼得。」這種說法只有一個小問題:就是它根本是大錯特錯,撙節政策往往就是最不應該犯的錯誤,因為它的後果正好就是你想避免的。

  即以標準普爾公司調降美國債信等級的理由來說,該公司指稱:「對於提高國債法定上限和相關財政政策的討論,莫衷一是且曠日廢時……至今仍是充滿了爭議和反覆」。但是道瓊指數重挫並不是因為這個債信評等調降的關係。如果以為週五的債信評等調降造成隔週一的道瓊大跌,那是搞錯了因果關係及其關聯性。假如市場真的是對美國政府的償債能力有疑慮,那麼在債信等級調降之前和之後,必定會反映在公債殖利率上頭(美國必定要支付利息,才能吸引投資人持有債券)。要是投資人對美國公債沒信心,債券殖利率在債信等級調降後必定要衝高,預料資金也會逃向股市尋求避難。但情況剛好相反,債券殖利率和股價同步下挫,大家是害怕美國經濟遲緩、成長低迷,才造成投資市場下挫。

  但是,這說來就更加奇怪了。市場之所以預期經濟成長遲緩,是因為國債上限在2011年8月1日達成協議,參議院民主、共和兩黨同意在未來十年裁減二.一兆美元的預算(也就是撙節開支),而這不正是市場所渴望的結果,應該很療癒嘛。官方再次宣示撙節卻代表現行低迷的經濟會因為公共支出裁減而陷於成長遲緩,消息一出股市應聲重挫。國際貨幣基金會研究部主任布蘭查(Oliver Blanchard)對此就看得相當清楚:「對於財政整合和經濟成長,投資人的反應有點精神分裂。」要是美國國會還不能決定到底要裁減哪些預算,2013年的預算裁減法案即將自動生效,屆時所謂的「財政懸崖」會讓這場債信大戲再次上演,布蘭查在一年前所說的精神分裂症又會再度發作,對於裁減支出是既期待又怕受傷害。

  對歐元區國家來說,撙節政策同樣也應該是帶來穩定,而不是造成傷害。葡萄牙、愛爾蘭、義大利、希臘和西班牙(所謂的「PIIGS」五國」)在2008年遭到金融重創之後,無不勉力施行嚴格的撙節措施。希臘公共部門負債膨脹,西班牙民間部門融資過度,葡萄牙和義大利資金匱乏、頭寸不足,愛爾蘭的銀行業破產頻傳,當時各國政府都針對自身狀況施以援救,帶來龐大債務和赤字。而這些問題的答案,就跟美國國債上限協議一樣,應該就是要採取撙節政策。裁減預算、縮減債務,當「信心」重建之後,經濟也該再度成長吧。

  因此「PIIGS」五國在經濟衰退的時候裁減預算,結果債務負擔變得更大而非縮小,利息支出隨之暴增也就不足為奇囉。葡萄牙的負債與國內生產總值淨值比,從2006年的62%升高為2012年的108%,葡萄牙十年期公債利率從2009年5月的4.5%升高為2012年1月的14.7%。愛爾蘭的負債/國內生產總值淨值比由2007年的24.8%升高為2012年的106.4%,其十年期公債利率在2007年時僅4%,到2011年最高曾達到14%。至於引爆歐元區危機後厲行撙節的希臘,儘管持續撙節開支,其負債/國內生產總值淨值比仍由2007年的106%升高為2012年的170%,持有希臘公債的投資人也在2011年虧損75%。希臘十年期公債利率目前是13%,在2012年11月時曾高達18.5%。

  英國「預先緊縮」搶先實施撙節,等到商業信心恢復後經濟隨即成長,原本應該可以避免這場鬧劇吧。詎料人算不如天算,這個辦法並沒有帶來預期的成果。雖然英國公債殖利率的確是比其他歐洲國家還低,但這不是因為厲行撙節的結果,而只是因為英國有自己的中央銀行和貨幣,所以它能夠無限制地金援銀行體系,也能利用匯率貶值等手段,這些都是歐元區國家沒辦法做到的。然而英國經濟並未因此復甦,商業信心也未見恢復。儘管英國提前實施緊縮開支,情況還是跟大家一樣糟糕,英國各項經濟指標也都指向錯誤方向,再次顯示撙節的壞處比好處還多。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