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讓孩子做自己

發稿時間:2014/04/12
愛,讓孩子做自己
愛,讓孩子做自己
作者|陳美雲 著、林靜宜 採訪整理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14/03/01

  這本書是台灣之光吳季剛的母親陳美雲長達三十年的教育實驗。面對兩個個性截然不同的孩子季衡與季剛,她一路摸索、碰撞與調整,終於確認,父母能給孩子真正的愛,是讓孩子在成長的每個階段,都能發現、接納自己,並讓天賦發光。  

文章節錄

《愛,讓孩子做自己:我這樣教出季衡與季剛》

打造正向成長的環境

  教養孩子有兩個很重要的因素,一是看見他們天生的個性與潛力(inborn component),另一個則是環境因素(environmental component)。一個人要有所成,就要有機會做自己,因此,為人父母者,有責任為孩子打造正向成長的環境。所謂環境,並非指要供他們錦衣玉食,而是創造情緒上的安全感,讓他們能夠在適合的地方快樂成長。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情緒與個性,你無法知道,什麼事會在孩子心裡形成陰影。

  剛上小學時,Jason(吳季剛)曾跟我說過,他不喜歡像哥哥(Kevin,吳季衡),因為每次都要考一百分。

  「媽媽,這太累了!」

  我知道,上頭有個樣樣出色的哥哥,難免會帶來壓力。台灣的教育環境對會念書的孩子較有利,像Jason這樣的孩子很容易被老師忽略,甚至被貼上標籤。我暗自擔心他的自信心是否會受到影響。

  所幸,這孩子能以不同角度看世界。Jason小時肉肉的,長得很可愛,加上有一雙會裝扮洋娃娃的巧手,不少女同學跟他很好,還曾被女同學偷親呢。

自己投票給自己

  他看哥哥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就當班長,也想當個班長過過癮。我跟他說,班長的成績要名列前茅。

  Jason的成績排名在全班四十五名學生裡,落在第二十到三十名之間。在當時,成績不優的同學根本沒機會被提名班級幹部。不過,他後來被同學選為學藝股長,我猜想應該是他展現的藝術長才,得到多數女同學的選票。

  我本來以為小兒子上小學後,會因為不好意思,不再玩娃娃。沒想到,他成為班上女同學的「娃娃顧問」,請她們把家裡的芭比娃娃帶到學校,由他幫每個娃娃梳頭、打理衣服,也教同學怎麼改造娃娃,讓娃娃更漂亮。

  有人在幹部選舉時提名他,好人緣的Jason果真高票當選,興高采烈回家,向我們宣布好消息。

  「那你投給誰呢?」哥哥問他。

  「當然是投給自己啊!」Jason得意的說。

  「哇!你怎麼投給自己,不會覺得不好意思嗎?」哥哥驚呼。

  「不會啊!如果連我都不愛自己,誰會支持我當股長?」Jason反問哥哥。

  說實在,我很喜歡小兒子的自信心,想想他的話也有道理,現在的選舉,哪位候選人不是投給自己?我常跟他們說,想要獲得別人的尊重,就要先尊重自己的表現;旁人對待你的好壞,取決於自己的態度。

  我希望他們從小就培養反求諸己的思維,這樣的好處是,當他們碰到問題,不會怨天尤人,而是想辦法突破難關。

憂心兩個孩子的未來

  只是,當年的台灣教育偏重學業成績,隨著Jason升上中年級後,我開始擔憂他日後升學會遇到困難。

  Jason並不適應台灣的教育方式。比如,他對成績的要求跟學校的標準是不同的。在他的想法裡,若能考八十分以上,自己就很滿意了,但是學校老師的期望值卻是一百分。

  有天,他回家跟我講起一位跟他交情很好的女同學考了九十七分,竟然鬧情緒說想自殺。Jason嘰嘰喳喳講完後,下了一個結論:「媽媽,要是我考九十七分,早就樂死了!幹嘛還想自殺?」 我差點沒暈倒,是要說他「不才」,還是要佩服他可以這麼樂觀呢?

  我著實擔心,Jason升上國中後會被分到放牛班,變得更不愛念書。不少在放牛班的孩子都很聰明,只是在學業成績至上的教育環境裡,這些孩子缺乏適當的引導,不少人可以說是被體制「放棄」的。我不想孩子面臨那樣的可能性。

  不僅Jason出現適應問題,Kevin也碰到狀況。

  Kevin的成績很好,我希望除了讀書外,他也有時間練習音樂、多運動,做一些自己有興趣的事,所以一直沒送他去補習。但他升上國一後,導師是開補習班的,希望班上同學都能參加課後輔導。我考量Kevin自己能掌控課業複習進度,便沒有讓孩子參加。

  當時,老師依班上同學的程度,訂下每人考試要達到的分數標準。雖然沒有參加補習,Kevin的表現仍屬高標,每次考試只要少於高標,一分打一下,一星期結算一次。Kevin覺得很不公平,自己已經考得比其他同學高分了,甚至是第一名,只因為沒有達到高標,就要被打手心。

  我只能安慰他說:「老師期望你能更好,這樣被打是一種榮耀。」

  可是,我心裡一點也不希望孩子在這種高壓教育下成長。孩子成績進步應該被獎勵,怎麼反而被懲罰呢?

  正在煩惱兩個孩子的教育時,一位朋友約我去聽移民加拿大的說明會。回家後我跟先生討論,認為兩兄弟未來在國外受教育可能比較好,決定為了孩子的教育,申請移民到加拿大。

  我們不是富庶之家,孩子們的爸爸來自雲林鄉下,靠著自己成家立業,事業還在打拚中。移民這個決定讓一家人必須分隔兩地,時差又是日夜顛倒,但為了能讓兩個孩子順利融入國外教育,待哥哥結束國一課程後,由我陪著兩個孩子,展開移民求學生活,先生則留在國內拚事業。

  走出去的原因很簡單,不是趕流行,也不是讓孩子逃避學習壓力,而是想讓他們在更能活出自我價值的環境下成長。台灣的教育方式對Jason並不公平,他不笨,但若依照學科測驗分發,他會變成放牛班的孩子。我絕對能體會古時孟母三遷的心情。

  我也不希望,Kevin出色的學習能力在聯考制度下,變得只專注在課業成績上。如果學習力也是一種天分,更應該讓這樣的孩子有探索不同世界的機會。

  於是,我們一家開始了母子三人在加拿大,爸爸在台灣的移民生活。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