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祕境

發稿時間:2014/05/31
森林祕境
森林祕境
作者|大衛.喬治.哈思克
譯者|蕭寶森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14/04/29

  你曾想過一塊面積僅一平方公尺的林地,竟然蘊含了無數令人嘆為觀止的生命與自然現象嗎?生物學家大衛.哈思克以一年的時間,探索林中看似平凡無奇的動植物,以精采生動的文字,寫下43篇引人入勝的觀察筆記,喜愛大自然的你,絕對不能錯過。

文章節錄

《森林祕境:生物學家的自然觀察年誌》

七月十三日 螢火蟲

  霧氣瀰漫。我走在前往曼荼羅地的路上,一路上小心翼翼,身體也很緊繃。此刻正是黃昏,天色已經微暗。我謹慎的踩著每一步,努力的想在昏暗的暮色中看清路上是否有蛇,尤其是我最害怕的美洲銅頭蝮(Copperheads,學名Agkistrodon contortrix)。這種蛇在悶熱的夏夜特別活躍,況且今天晚上有成千上百隻蟬從牠們在幼蟲時期居住的地下洞穴爬出來了。這些蟬是美洲銅頭蝮在夏天時最愛的點心,因此今晚牠們勢必會出來覓食。我不想用手電筒,嫌它的反光太刺眼,於是只好在逐漸昏暗的天色中緩緩前進,感覺遍地的樹葉都可能是銅頭蝮的偽裝。

  我對掠食者的恐懼,很可能是千百萬年來物競天擇的過程在我的靈魂中所留下的印記。熱帶的靈長類動物如果在夜間視力不佳但又輕忽暗處的危險,很少能活得長久。我和其他生物一樣,是當年那些倖存者的後裔,因此不免會對暗夜心懷恐懼。這種恐懼乃是我的祖先以過來人的經驗提醒我要小心的結果。更何況動物學家把銅頭蝮說得十分可怕:牠的毒牙很長,毒液會破壞血液、令人痛苦難熬;牠的眼睛附近有一個凹洞可以感知溫度的細微變化,同時牠可以在十分之一秒內發動攻擊。我因此一路提心吊膽,一直到抵達曼荼羅地,看到那熟悉的景象時,才鬆了一口氣。這也是祖先傳下來的智慧:已知的事物比較安全。

  我在石頭上坐下來時,看到一隻螢火蟲正在一閃一閃的發出亮光。忽然間,牠那綠色的光點一下子竄高了好幾英寸,然後有一、兩秒的時間停在原地不動。由於天色尚未全暗,因此除了牠的「燈籠」之外,我也看得見那隻蟲子。在光點變暗後,牠有三秒鐘的時間停在半空中,一動也不動,之後便突然往下俯衝,飛過曼荼羅地。過了一會兒之後,牠又再度表演方才的戲碼:先是一邊閃著光、一邊迅速的往上飛,然後把燈熄掉,靜止不動,最後再突然往下飛走。

  如果我是螢火蟲專家,就可以根據牠特有的閃光節奏和閃光時間的長短來辨識牠的種類,但很不幸的,我還沒有這種本事。白天時,我曾經利用田野圖鑑來判斷曼荼羅地植被上方的螢火蟲是否屬於Photuris屬。但現在夜色已深,我實在看不出眼前這隻螢火蟲究竟是不是Photuris屬,但從牠在往上飛時發光這一點來看,牠應該是公的。他用閃光做為開場白,希望藉此展開他與未來伴侶之間的對話。他帶著這光飛過落葉層,期盼能得到一些回應,但這個期望往往會落空。在發光後,公螢火蟲會掃視林地,並停住不動,讓母螢火蟲有機會回應,之後他便會飛到別的地方繼續尋覓。如果有一隻母螢火蟲從藏身之處發出光芒來回應,他就會飛到她的身邊,再度發光。之後雙方會數度你來我往的發出訊號,然後再進行交配。

  如果曼荼羅地上的這隻公螢火蟲屬於Photuris屬,則母螢火蟲在與他交配完畢後,還會變出另一種發光的把戲。這是因為母的Photuris螢火蟲一旦完成了引誘追求者並與之交配的例行任務,便會轉而將注意力放在其他種類的公螢火蟲身上。每一種螢火蟲都有其獨特的發光順序,其他種類的螢火蟲看到之後通常會掉頭而去。正如同我們對大猩猩所發出的求愛訊號沒有興趣一般,螢火蟲也不會理睬不同種類的螢火蟲所發出的閃光。但母的Photuris螢火蟲卻會模仿其他種母螢火蟲所發出的回應訊號,吸引那些一心想覓得佳偶但卻運氣不佳的公螢火蟲登門求親,然後再把他們抓起來吃掉。於是,新郎倌在結婚典禮結束後就成了婚宴上的佳肴。新娘子遠看時風情萬種,近看卻是一隻非常飢餓的大猩猩。這個心狠手辣的黑寡婦除了把獵物吃掉之外,也藉此取得防身用的化學物質。她會搶走受害者身上的有毒分子,重新配置在自己體內。萬一她哪天被某隻蜘蛛抓住時,就可以吐出這些化學物質把對方嚇跑。看來,在溫暖的夏夜裡,林地上還真是危險重重。

  不過,除了危險之外,也還有別的東西。螢火蟲那一閃一閃的光芒令我們著迷,也為我們帶來不少樂趣。牠那明明滅滅的螢光就像鮮豔的花朵或歡欣的鳥語一般,為我們打開了一扇窗子,驅散我們眼前的迷霧,讓我們得以更真實的體驗這個世界。當孩子們笑著追趕螢火蟲時,他們其實不是在追蟲子,而是在追尋那令人驚奇的事物。

  當最初的驚奇過去後,我們要掀開表層的經驗,找出其下所蘊含的奧妙。這是科學最高的宗旨。有關螢火蟲的故事裡,就充滿了不為人知的奧祕。牠們的光讓我們不得不讚嘆演化之神的巧手能夠把原本平凡無奇的材料變成了不起的傑作:螢火蟲腹部頂端的燈籠材質與一般昆蟲無異,但它巧妙的組合方式卻讓螢火蟲成了會發光的森林小精靈。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