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移住

發稿時間:2014/08/16
花蓮移住
花蓮移住
作者|La Vie編輯部
出版社|麥浩斯出版
出版日期|2014/07/24

  不只有好山好水,在花蓮最美的,其實是用真心來滋養土地的那片人文風景。用藝術來記錄對花蓮鄉愁思念的國際藝術家;用熱情為社運革命、也為無毒革命的溫馨食堂;守護家鄉、種出真心的青年農夫,以及販賣有機剩菜的人情柑仔店……他們在花蓮找到屬於自己的歸點,也開啟自己第二人生的起點。跟著本書30篇島內移住的動人故事,體驗自休自足的有感生活,並邀請您來趟旅心也旅地的真摯旅程。

文章節錄

《花蓮移住:和30位新花蓮人一起練習理想生活》

美好花生:用心聽見花生在唱歌◎採訪、攝影—陳宇君

  「不想讓記憶中熟悉的好味道失傳,我們決定回家!」鍾順龍與妻子梁郁倫是「美好花生」的經營者,兩人原在台北打拚討生活,有著令人稱羨的工作,因為捨不得家鄉年邁媽媽退休後手炒花生事業無人繼承,毅然離開台北返鄉學習炒花生,進而開創屬於自己的事業。

傳承花生事業 重視家人的連結

  鳳林鍾媽媽(劉秀霞)手炒花生原就名聞鄉里,吃過的人都稱讚花生炒得香又脆,但六十歲那年鍾媽媽覺得身體虛弱萌生退意,鍾順龍與梁郁倫相偕返鄉,兩人頂著留英碩士學歷,一個學習種花生、一個跟著婆婆炒花生,鄉里間傳為佳話,更炒出了一番名堂。

  梁郁倫在英國是念藝術管理,回國後曾待華山藝術園區、富邦藝術基金會,負責藝術展覽策畫;鍾順龍則念影像傳達,先後做過攝影記者及大學兼任講師。兩人回鄉讓許多朋友不解。梁郁倫說:「我們都不是台北人,只是離家工作的小孩,外地雖有成就,但更看重的是與家人的連結。」

  純樸的客家小鎮,鮮少有年輕人,夫妻倆回鄉反讓鍾媽媽擔心不能適應。回鄉第一年,梁郁倫痛苦萬分。她指出,農村作息早睡早起,晚間九點街上店家全都打烊,十點家裡熄燈就寢,根本睡不著;長輩清晨五點起床,「做孩子怎能貪睡?」,只好硬著頭皮爬起來,整天哈欠連連。

  鄉下生活日常勞務量大,早晨六點開始炒花生和作花生醬,下午將帶殼花生送往幫忙剝花生的阿姨、伯伯家進行手工脫殼,日復一日。「某天早上,我突然嚎啕大哭,覺得好累、好想睡覺,先生心疼我,要我多休息,但想到還有成堆訂單與宅配,哭完拿起鍋鏟繼續炒,那時我早已把炒花生當成一輩子的事業。」

用身體學習 用心與花生共舞

  談起學炒花生的過程,梁郁倫起初覺得「不就拿鍋鏟炒,很難嗎?」剛開始學習,媽媽只要她認識花生,每天就是下田觀察花生成長情況、試著辨別不同品種、親手採收及剝殼,與花生親密接觸幾個月後才進入廚房,不過只是站在媽媽背後觀摩,仍沒能親自上陣。

  「有天,媽媽問我要不要試試看,我興奮地接起鍋鏟、點燃爐火就開始炒。」梁郁倫說,「那時候,我才知道鍋鏟有多重、鍋子溫度有多熱、火侯多難拿捏,還沒來得及翻炒,花生全燒焦了。」

  有了經驗,梁郁倫更細心觀察媽媽每個動作,由於鍋鏟太重,左、右手必須輪流替換,而炒花生長時間蹲坐,腰容易痠要保持正確坐姿,腿部靠近火源處很燙必須忍耐,以及學習看花生熟度調整適當火侯。媽媽常問她:「有沒聽到花生在唱歌? 有沒有看到花生在跳舞?」她學會保持愉快心情工作,花生才能炒得香又酥。

  回到花蓮第五年,夫妻倆承先啟後,自創「美好花生」品牌,擅用網路平台以口碑行銷推廣能見度與銷售量。

婆婆媽媽新朋友 跨世代傳廚藝

  剛搬回花蓮,好友常問:「有沒有認識很多新朋友?」梁郁倫回說,「有啊,都是我公公婆婆的朋友。」答案總令朋友哭笑不得。她解釋,鳳林年輕人口外移,能認識的都是與公公婆婆年紀相仿的人,跟都會區明顯不同。

  認識的朋友雖然都不年輕,但婆婆媽媽也教會她許多事,更讓她習得一身好廚藝。小鎮裡,每位媽媽都有拿手菜,她們常抓著鍾媽媽問:「你媳婦要學嗎? 我教她!」對料理有興趣的梁郁倫照單全收,如今已能煮出一大桌道地客家私房料理。

  「學炒花生好比踏入新領域,等於歸零再出發。」梁郁倫說。在台北,每天上班忙開會,下班與同事閒聊聚餐;而鄉下關心層面大不同,去年開始種植花生後常常要觀測天氣、巡視田地及注意花生長成狀況,還得擔心收成量;此外,三餐要自己打理,所幸食物里程近,菜園就在自家後院,新鮮蔬菜現採現煮,健康滿分。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