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萬美元手工大衣的經濟之旅

發稿時間:2014/09/13
五萬美元手工大衣的經濟之旅
五萬美元手工大衣的經濟之旅
作者|梅格‧盧肯斯‧努南
譯者|莊靖
出版社|寶鼎出版
出版日期|2014/09/03

  平價服飾品牌在世界各地快速成長,而這些品牌所代表的「快速時尚」(fast fashion)趨勢,已經讓消費者逐漸適應「過季即丟」的購物模式。藉由一件手工大衣的產銷履歷,讓我們看見職人打造訂製服細微的手工技藝、用心對待每一個環節的堅持,反思快速時尚帶來的污染與破壞。

文章節錄

《一件五萬美元手工大衣的經濟之旅》

全訂製手工服的每一環節均有專人負責

  君皇仕(Gieves & Hawkes’s)的總經理安德魯.戈德柏(Andrew Goldberg)招呼大家入內參觀,我們跟著他進入挑高天花板的前廳,這原是皇家地理學會的地圖室,現在則用來陳列該公司的成衣作品。接著,我們穿過幾個陳列著店史檔案的小房間,玻璃櫃上展示著劍和飛行員的帽子,以及已經翻得破舊的指南書,供海軍軍官決定在他們十餘種制服中,究竟什麼時候該穿什麼服飾。他們的選擇,包括舞會禮服、儀式大禮服、晚宴服和熱帶晚宴服──坦白說,最後這種聽起來最有趣。

  戈德柏帶領大家排成單排,魚貫走下狹窄的階梯,來到明亮的工作室。開向街道下方的窗戶透進自然光,人行道上的人可以低頭朝下,看到十餘名裁縫正在工作檯上剪裁、縫紉和壓熨。戈德柏說:「每件衣服的每個環節,我們都有專人負責。釦眼師傅製作釦眼,背心師傅製作背心,我們這裡的裁縫可能為同個人做了三十年的衣服,卻不曾見過本人。」

  裁縫師傅不用見到顧客本人,因為在全訂製的工作設計中,顧客已經從樓上的量身,轉為兩度的平面變成紙型。沿著一面牆邊,我看到數百個棕紙製作的版型懸在架上,準備等它們的主人有朝一日回來製作新裝或大衣時派上用場。在每個版型上方,都有黑色簽字筆寫上的名字,最接近我的一個寫著「東加女王陛下」。雖然我並非專家,但連我都看得出來女王的版型腰身很寬。

  君皇仕為數百名其他皇親國戚製作過服裝,包括英王喬治三世和流行天王麥可.傑克森(Michael Jackson),他的偶像級鑲金軍服外套就是在這間工作室縫製的。但大部分在這裡或其他全訂製裁縫店訂製服飾的顧客,都不是皇室貴族,而是一般男女。也許有點鮪魚肚,也許肩膀有點圓,他們願意出任何價錢,只求穿起衣服來充滿信心。戈德柏說:「其實,真的和錢沒有關係。錢只是觸發裝置,他們真正在乎的是合身。」

註:君皇仕(Gieves & Hawkes’s),倫敦薩維爾街的手工訂製服名店。

耐煩、多工序,每塊布都精心對待

  我們還有一站要停:強森父子公司(W. T. Johnson & Sons)。那是已經傳了四代的紡織品加工處理廠,目前由兄弟檔經營。該公司業務最早是由華特‧強森(Walter Johnson)在一九一○年,於班克菲德紡織廠(Bankfield Mills)開始作業,用本寧山的軟水把織好的布,化成你想穿在身上的物品。我一步出車門,就聞到一股濕羊毛的氣味。在工廠裡,只聽到齒輪、輸送帶和嘶嘶作響的蒸氣混雜聲,就像在黑色電影中火車站的場景。

  幾乎每一塊在英國紡織的高級布料,都經過強森公司設計複雜的機器浸泡、洗刷、擊打、伸展和乾燥等過程。如果沒有這樣的過程,即使是最昂貴的精紡布料,摸起來依舊像壁紙一樣僵硬。在這個機器迷魂陣中,你得走過狹窄的流水道,穿過敞口的井──這是本地名聞遐邇的流水,經過一層層的砂石和頁岩過濾,這是約克夏羊毛加工的必要過程。一九三○年代後期,強森做了個很明智的決定:他需要自己的水源。於是,他花了兩年的時間鑽探,挖了四百五十公尺深,才挖到水。

  我環顧四方,只見布料送進、送出機器,就像緞帶糖果一樣自行折疊。有些機器已有逾百年的歷史,像是把硬布攤在木製滾筒上沖刷、使它變軟的機器。也有一些龐大的設備是以電腦驅動,螢幕上發出一閃一閃的光。有些機器攪拌著長達幾公里的布,有些一次只攪動一匹布。有台機器把布拉過成排的起絨草,這是一種像薊一樣的豆莢,自羅馬時代就開始用來去除布料上的絨毛。另一台機器則剪掉絨毛。此外,還有台機器燒炙布料,讓它發出光澤。也有機器把含有寶石碎片的布料顛來倒去,更有機器打磨布料,讓它看起來陳舊古老。

  「勞夫‧羅倫喜歡這一個,」布萊恩‧多利(Bryan Dolley)說。

  到處都是堆疊得高高的布料,放在推車或平台上,或者垂墜在台子上,就像馬身上披著的馬毯。多利指著一堆輕軟得可做西裝外套的黑色布料,它的邊緣已經織上「一○○%純小羊駝毛」的字樣。眼前大部分的布料,都是適合商業場合的西裝色調,但在上貨處也堆了螢光綠、深紅和艷紫色的西裝布料。

  「那可能是普拉達的布,」多利告訴我。

  沒有人知道藍伯特的小羊駝大衣,是不是在這裡加工的。強森公司的產品開發經理奈吉爾‧布區(Nigel Birch)說,這些布從原料、紡織到最後加工完成,需要不少時間,大概要十至十二週。他解釋道:「那塊布可能需要沖刷、攪拌、乾燥、抬高、拉直,可能要用滾筒刺果起絨機,乾燥、煮沸定型。如果不是用已經染過色的毛線製作,就要再染色、乾燥、重新拉直、切割、刷毛,最後壓燙──也許再折疊,並且用夾子夾緊。

  一般下了織布機還硬邦邦的織布,大約要花兩週的時間經歷這十二道步驟,清洗、軟化、壓熨、乾燥。

  多利說:「目的永遠是要讓布感覺起來,值得它所花的金錢。」

  每塊布都需要不同的處理方式,布料開發者永遠都在實驗各種加工配方,希望做出他們夢想的產品。有的布,可能要在木頭上洗三十分鐘、壓五分鐘、蒸七分鐘,然後經過兩次剪裁,再重新蒸,然後壓熨。如果成果不如預期,他們就調整流程。有些人整天都在這裡試摸布料──捏揉、摩挲、撫摸,等著他們的手告訴他們感覺對了。

  然而,中國的加工者沒有時間,或者也還沒有足夠的專業技術,來做這些布料的實驗。他們所做的必須要單一化,因為他們一次要處理這麼大量的布料。

  「加工整理,是少數中國還辦不到的技巧,」多利說,在我們往外走出去時,他的手在一塊折疊好的暗色西裝布料上來回撫摸。「你必須親力親為,就像品酒一樣,沒辦法發明機器為你代勞。」

註:布萊恩‧多利(Bryan Dolley),著名布商巴黎多美公司的布料設計師兼顧問。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