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的美德

發稿時間:2014/10/18
吃的美德
吃的美德
作者|朱立安‧巴吉尼
譯者|謝佩妏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14/09/30

  對於吃下肚的食物,你認識多少?有機就是良心?傳統古法勝過創新料理?把食物吃完才不算浪費?減重關乎意志力?康德在〈何謂啟蒙?〉中說:『勇於求知吧!因此,「勇於運用自己的理智」便是啟蒙運動的格言。』無論生活中的大小事物都可憑藉理智去觀照去探尋,現在就從飲食開始,勇於求知吧!

文章節錄

《吃的美德:餐桌上的哲學思考》

實踐的智慧淪喪

  我們應該做的是鼓勵大家培養對食物的感覺,無論使不使用食譜都一樣。一道菜要加多少大蒜?看你有多喜歡大蒜而定。什麼食材最適合快炒?分量要多少才適當?那要看你的喜好,還有你手邊有什麼食材。一道菜的好壞沒有絕對的準則。

  一般認為這種隨興的做菜方式是天才的專利。就跟爵士樂一樣,一般人都得先學會音階、熟練基本彈法,之後才能自由發揮。將兩者互相比較說對也對、說錯也錯。對的是,確實要先打好基礎才能精進廚藝。錯的是,打基礎不一定跟練習琵音一樣單調無趣。比方說,對我的義大利親戚來說,學音階就等於在學經典曲目,包括燉飯、蔬菜湯、義大利麵醬和肉醬,但永遠沒有一定的標準作法。一開始要根據自己的觀察(吸取別人的經驗)學會判斷,然後反覆練習,累積經驗。

  現在要做到這點很難,一個原因是我們再也沒有一國或一個地區的經典菜色。大家不想先打好經典料理的基礎,只想學會電視名廚奈潔拉和史奈傑的最新食譜,還有黛莉亞教的今日特餐。一窩蜂追求創新和實驗的同時,歷久不衰的簡單料理卻被冷落在一旁,久而久之我們也就習慣聽從他人的判斷,把自己的判斷能束之高閣。

  這跟亞里斯多德所說的實踐智慧(phron sis)淪喪的普遍問題有關。在現代世界裡,為了達到透明和一致這類值得讚賞的目標,我們越來越常用標準的規則取代個人的判斷。判斷力不再是決定一個人能不能進俱樂部、公司該雇用誰,或規定該多嚴格的條件。反正規則就是規則,無論情況為何,全部適用。表面看來或許很公平,卻拿掉了好決定不可或缺的一環:個人判斷。

  心理學家貝瑞‧史瓦茲和凱尼斯‧夏普認為,實踐智慧的喪失對社會各方面都有負面影響。因為我們越來越依賴「規定和誘因」以及「棍子和蘿蔔」,以確保事物「正確」完成。無論是金融、醫學、教育,甚至出版這類創意產業,我們都不再依賴專家的經驗,反而大量仰賴試算表、核對單和標準程序。然而我們漸漸發現,「用規則取代智慧是行不通的。」

  這種改變無遠弗屆,連食物鏈也受到影響。現代西方社會要求生產過程要達到一定的標準,這點可以理解。但標準一旦變成規定,判斷力和辨別力就逐漸淪為配角。更糟的是,大家做一件事不再是為了達成目標,遵守規定也是為了自身著想,只把規定當作應盡的義務或該克服的難關。這表示即使是立意最良善的規定也可能引誘人去鑽漏洞。所以餐廳老闆亨利‧丁保畢才說,「肉的問題就出在畜牧業複雜得超乎你的想像,所以一旦立下規定,總會有不肖業者用最省錢的方法達到規定,這樣總有一天會惹出麻煩。」

  我訪談的餐廳老闆和農民們往往不是靠著合約的規定建立關係,而是靠著對彼此的信任。這很合理。畢竟規定會因個人的詮釋而有不同,你不可能把時間都花在確認對方是否遵守規定上。要發展可長可久的良好關係,信任才是唯一可延續的基礎。而且你得放棄別人能受你控制的錯覺,信任你的合作伙伴才能達到目標。這麼做的同時,你不只信任他們的善意,也信任他們的判斷。換句話說,當我們不再尊重判斷力的時候,也失去了對他人的信任。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