鱻事一籮筐

發稿時間:2014/12/06
鱻事一籮筐
鱻事一籮筐
作者|莊健隆
出版社|遠足出版
出版日期|2014/11/12

  悠遊世界的魚族社會,其實與人類一樣,存在著無止境的爭、鬥、競、合及可歌泣的天倫親情。本書旁徵博引把東西文化、文學作品、台灣俗諺、成語串聯結合,生動活潑地詳述台灣養殖及遠洋漁業之重要魚種自然演化的神奇奧妙及國人的努力成就。

文章節錄

《鱻事一籮筐:說魚道蝦 魚達人愛講五四三》

艾子的蛤蟆夜哭

  《艾子雜說》裡有一則有趣的故事是這樣寫的:

  艾子乘船遊於海上,晚間停泊在一島嶼旁邊時,水面下傳來人的哭聲,又好像有人在講話,於是艾子就仔細聽個究竟。只聽到一個人說道:「昨天龍王下令,水族動物當中凡是有尾巴的都要斬首;而我是揚子鱷(鼉)啊!所以害怕被殺頭而哭泣。你是蛤蟆,又沒有尾巴,為何也在哭呢?」只聽到另一個聲音說道:「我今天雖幸運沒有尾巴了,但還是害怕龍王會追究起當初我當蝌蚪時有尾巴的紀錄呀!」

蛤蟆與青蛙之別

  這故事說明在宋朝,中國人就已經知道兩個有關蛤蟆的生命現象:其一,蛤蟆雖然大半時間生活在內陸,但在牠的生命週期裡,還是有段時間得回到水中生活(這才有機會如故事所說的,讓蛤蟆遇上了揚子鱷);其二,無尾的蛤蟆必須經過有尾的蝌蚪階段。

  蛤蟆又叫蟾蜍,牠們與蛙類同屬兩棲類動物,從演化論的觀點來看,牠們是在魚類的基礎上,再向前邁進一大步,開始適應陸地生活。蟾蜍比青蛙居住在離水源更遠的地方,為適應內陸生活,皮膚比青蛙乾燥且長滿了疣。因為蟾蜍的卵與青蛙一樣沒有羊膜或卵殼的保護,為防卵粒乾枯而死,所以必須將卵產在水中。

蝌蚪如何變青蛙

  蝌蚪自卵粒孵化而出時,沒有嘴,只得靠卵黃的養分維生。不久嘴才逐漸形成,主要用來啃食附在水中石頭上的藻類。在這個階段,牠們會像魚一樣,用鰓來吸收水中的溶氧。此時,牠們的身體主要包含二個部分:一個頭和一條尾巴,這尾巴是用來作為游泳推進器,也就是這個尾巴招來蛤蟆擔憂遭受龍王的迫害。

  蝌蚪成長得很快,隨著成長過程,牠的身體將出現很大的變化。

  首先,牠的鰓開始變小,肺也逐漸形成,因此每隔一段時間,牠會向水面游去吸一口氣。不久,牠的尾巴基部會出現兩枚芽狀突出物,繼而發展成後腿。又經數日,待牠的前臂長出後,牠的鼻子曝露在空氣中的時間會逐漸加長,雙眼也開始慢慢上移還能轉動。接下來,牠那櫻桃小嘴開始長成像牠爸媽的大嘴。至此,牠雖有四隻腳,卻還留有尾巴,令龍王有可找渣子的機會。又經數日,牠的尾巴與鰓逐漸萎縮至完全消失。

  經近代人的考證,《艾子雜說》很可能是宋代蘇軾的作品,全書共三十九則,全都是假借戰國時期的艾子之口創作的小說、故事。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專制統治,一人犯罪就株連九族,許多無辜者常遭殺害,到明朝則更勝一籌。於是當文人想表達胸中的憤怒與不平,卻又不敢直接說出時,就只好借動物之口了,而其他讀書人也從這些寓言的字裡行間感到心有戚戚焉,也藉此發洩反抗的情緒。也許就是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在明朝有一個人重新編輯出版了《艾子雜說》,此人把蘇軾的名字給去掉,也不敢用自己的名字,於是《艾子雜說》就成了明代無名氏的作品,一直延續下來。〈蛤蟆夜哭〉這寓言,正是文人借小動物之口,對帝王可以「無尾判生,有尾判死」、蠻橫無道的憤怒與不平,藉以宣洩。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