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探險家:發現新世界的壯闊之旅

發稿時間:2010/04/03
大探險家:發現新世界的壯闊之旅
大探險家:發現新世界的壯闊之旅
作者|菲立普.費南德茲─阿梅斯托
譯者|黃中憲
出版社|左岸文化
出版日期|2010/03/04

  基因人類學認為人類起源於非洲東部,不斷跨洲旅行遷移,成為在全球各地包括最冷與最熱的地方以及沙漠都存在的唯一生物,甚至調侃的說比蟑螂還可怕,主要是因為人有工具可以發現路,替人找到生路,這本書中譯本名為《大探險家》,但英文書名《Pathfinders》意思是發現路的人,談的就是人類探險的過程。

  作者菲立普.費南德茲─阿梅斯托是任教倫敦大學的歷史地理學家,寫過《食物的歷史》等很多很棒的歷史書,《大探險家》敘述人類有史以來很多探險家像哥倫布、庫克船長如何發現新的地方與改變歷史,也顯現世界文明如何分合的歷史,他的觀點與中國人「話說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史觀不謀而合。

  書中提到中國的探險家,除了有名的張騫、鄭和,還提到有些人不一定熟悉的玄奘、邱處機,邱處機是北宋道士,是曾經到蒙古國見過成吉思汗的苦行僧,並成為現代作家金庸所寫武俠小說中的人物,也可見作者取材史料的豐富。

  鄭和下西洋7次後,中國政府不再支持遠航政策,書中分析認為與儒家思想的安土重遷、不重冒險有關,但作者的西方觀點也讚揚的說,中國統治者走上鞏固陸上帝國而棄絕海上擴張之路,藉此確保了國脈賡續不斷,過去500年裡世上出現的海上帝國全已瓦解,只有中國仍安然屹立。國人看到這裡必然心有所感。

  這本書章節安排依歷史順序,從上古開始,到歐洲人如何轉向海洋、深入大西洋、登上美洲大陸、又到南太平洋小島,航海過程促成航海技術進步,但一群人航海漂流仍有運氣成份在,最後到全球化的現代,則無地可探險了,作者認為人類的探索是愚行不斷,探索者的共同點之一是野心過大,即使讀者不贊成,也提供省思的空間。

文章節錄

第四章,關於鄭和下西洋

  或許是因為靠奪權當上皇帝而統治地位有待確立,明永樂皇帝(成祖)為榮耀自身,幾乎不惜代價。從一四○二年奪取大位到二十二年後去世,他對中國邊境,特別是與蒙古、安南接壤處,幾乎用兵不斷。他對中國邊境以外任何可及的地區,派出至少七十二支代表團。最浩大、最耗成本的代表團走海路出去。一四○五至一四三三年間,鄭和率領龐大船隊下印度洋,完成七次令人驚嘆的遠航。據說,第一次遠航動用了六十二艘有史以來最大的船隻(「寶船」)、兩百二十五艘支援船、兩萬七千七百八十人。根據晚近所發現的一根舵杆來看,寶船的尺寸確如當時所估量的龐然,排水可能達三千噸,是當時歐洲最大船隻的十倍大。這些遠航平均每趟花費兩年時間,共訪問了印度洋周邊至少三十二個國家。頭三次遠航(一四○五至一四一一),沿暹邏、馬來亞、爪哇、蘇門答臘、錫蘭航行,最遠只到馬拉巴爾沿岸──全球胡椒的最大供應來源。第四次遠航(一四一三至一四一五)去了馬爾地夫、荷姆茲、吉達,載回十九個國家的特使。

  鄭和船隊返回中國時,其所載回的諸多貢品中,有一樣在中國蔚為轟動,風光更甚那些外國使節。那就是長頸鹿。在這之前,中國人未見過這種動物。鄭和是在孟加拉得到這隻長頸鹿,而牠則是因孟加拉與印度洋彼岸的東非有貿易往來,被當地某君主視為奇珍,從東非運來收藏。中國人立即將這動物視為上天賜下的瑞獸。據目睹此獸的沈度所形容,牠「麋身馬蹄,肉角膴膴,文采焜耀,紅雲紫霧,趾不踐物,遊必擇土,舒舒徐徐,動循矩度。」沈度把牠誤認是神話中的麒麟,大為欣喜,說「聆其和鳴,音協鐘呂。」

  長頸鹿的出現,使明朝君臣深信這是上天仁慈澤被,太平盛世的明證。藝術家沈度根據該獸畫了〈麒麟圖〉(譯按:現藏台北故宮),並在畫上寫下〈瑞應麒麟頌〉,描寫長頸鹿在宮中所受到的歡迎:「臣民聚觀,欣慶倍萬。臣聞聖人有至仁之德,通乎幽明,則麒麟出。斯皆皇帝陛下與天同德,恩澤廣被……故和氣融結,降生麒麟,以為國家萬萬年太平之徵。」

  第五次遠航(一四一六至一四一九),鄭和載回多國的進貢使節,並在上一回帶回長頸鹿,贏得滿朝喝采之後,更進一步帶回多種珍禽異獸充實皇上的御獸園:獅、豹、駱駝、鴕鳥、斑馬、犀牛、羚羊、長頸鹿,還有一隻名叫騶虞的神秘動物。根據畫作,騶虞形似帶黑斑的白虎,而根據文獻對這種「仁獸」的描述,牠不踏生草,不食肉,只在至仁至誠的君主在位時出現。還有許多「異鳥」。據某銘文記載,「他們全都伸長脖子,神情愉悅盯著瞧,害怕受驚時則跺腳。」這不是在描寫那些鳥,而是在描寫看得入神的朝臣。在沈度眼中,的確是「瑞應之獸畢至。」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